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泊为人类和生态系统提供了十分充沛的淡水资源。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已导致湖泊等水体的生态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湖泊等环境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一直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已经是严峻的全球环境和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增长的人类活动使湖泊水体中重金属的危害成为一个普遍而深远的问题。而沉积物又会蓄积水体中如重金属等溶解态和颗粒态污染物质,是许多污染物质的主要汇之一,同时在一定条件下也会重新释放进上覆水体,成为水环境潜在来源。水生生物会受到沉积物污染物质的影响,产生毒性作用,并可能通过生物富集作用转移到更高营养级生物,进而威胁到整个生态系统乃至人类健康,这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因此建立合适的沉积物质量基准(SQG)已迫在眉睫。鄱阳湖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泊,其对维系区域以及国家的生态安全具有显著的意义。因此,本研究使用相平衡分配法(EqPA)和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SD),对鄱阳湖沉积物中Cu、Pb、Zn、Cd这4种典型重金属的SQG进行初步研究,经分析比较确定最佳的鄱阳湖沉积物基准,然后选用几种鄱阳湖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和敏感物种对推导的基准值进行验证,并采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地积累指数法对鄱阳湖沉积物重金属的生态风险情况进行评估。本研究所得结果如下:(1)采用3种底栖生物(泥鳅、田螺、河蚬)测试了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的毒性,得到了 4种重金属对3种底栖生物的毒性LC50及EC50值,以及3种生物对4种重金属的敏感度等级排行,结果为泥鳅:Cd>Cu>Pb>Zn,田螺为:Cd>Pb>Cu>Zn,河蚬为:Cd>Cu>Pb>Zn。(2)分别采用相平衡分配法(EqPA)和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SD)推导了鄱阳湖重金属SQG值,EqPA推导的结果为单值,Cu、Pb、Zn、Cd的基准值分别为 59.93、76.13、109.32、3.50 mg/kg,SSD 推导的结果为双值,Cu、Pb、Zn、Cd的慢性基准值(SQG-L)分别为56.08、46.70、96.06、1.45 mg/kg,急性基准值(SQG-H)分别为153.4、237.7、467.7、30.18 mg/kg,两种方法推导的结果与国内外其他基准值相比,总体较为接近,虽然个别具有一定差异,但在同一数量级内。鉴于多方面考虑,建议选用SSD法推导结果为鄱阳湖沉积物重金属基准值。(3)选择泥鳅和田螺两种底栖生物,采用加标沉积物毒性验证法对本研究推导的鄱阳湖沉积物基准进行验证,从生物试验结果来看,鄱阳湖Cu、Pb、Zn、Cd的SQG基本符合其所代表的意义,即在低于SQG-L时,沉积物毒性效应不明显,在高于SQG-H时,沉积物具有明显毒性,而在介于两者之间时,沉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但毒性不确定,沉积物基准通过验证。(4)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地积累指数法对鄱阳湖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评估,两种方法对鄱阳湖沉积物重金属的评价结果相似,即Cu、Pb、Zn总体上污染状况较低,而Cd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性,生态风险等级为中等风险,且污染主要集中在南部湖区。并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推导了保护95%、85%、70%和50%水生生物免受沉积物重金属危害对应的四级标准建议值,该建议值可为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