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上”中“上”的语义特征及偏误分析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ll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作为现代汉语基本词汇中的一个常用词,表面上看非常简单,但其内涵却尤其丰富。它作为动词,既可为动作动词,在句子中单独充当谓语,又可为趋向动词,在句子中后附于动词和动词一起构成句子成分。而“上”置于动词后构成的“V+上”的结构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且因“上”本身表义的多样性,加上其语法化的发展呈现高度的复杂性,也因此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V+上”结构成为了他们学习汉语的语法难点之一。以往学者对“V+上”结构的性质、意义、句法结构、习得和偏误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分析。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刘月华(1998)提出的趋向动词所表达三种意义为切入点,即趋向意义、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分析其语义演变过程和语法特征,力求做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互相验证。本文认为“上”表趋向意义可根据“V”和“上”的隐形所指是否一致分为施事位移和受事位移,表结果意义可根据“地标”性质分为表“接触、附着、固定”义和表“达到、完成”义,同时指出,前者的核心为“接触”,后者强调“不易实现,需要主观努力”。同时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基础,搜集并整理了具有汉语高级水平的外国留学生使用“V+上”的有效语料。通过分析外国留学生对“V+上”结构的各个意义和用法的输出及其所产生的偏误发现:学习者在使用“V+上”时,主要使用“上”表“接触、附着、固定”的结果义,对趋向义、结果义中表示“达到一定的数目”这一特殊意义及状态义的输出不够,其在使用“V+上”的结构的偏误主要集中在:遗漏、误加、误代和错序四个方面,其中误代这一偏误出现最多,主要与学习者在对词义、“V+上”结构、固定搭配掌握不全面的基础上出现类推泛化有关。在分析留学生语料时也发现,学习者在使用“V+上”结构时,明显出现了“V”窄化的现象,这一方面与HSK命题作文形式有关,另一方面也表现出高级水平阶段的留学生对“V”习得的不全面。通过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本文尝试从教师和学习者两方面提出建设性的要求和建议,希望能对二语教学者及学习者有所助益。
其他文献
<正>2016年以来,乌兰察布市旅游集团紧紧围绕市委政府的总体部署,深入贯彻全区、全市旅游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加强旅游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实施资本化、市场化运营,稳步推进品牌
综述了金属间化合物的熔炼及铸造 最新发展及应用情况,尤其强调了这些金属间化合物在熔铸过程中与传统工业合金的不同之处。
根据蔗渣模压制品的特性与质量的关系,分析了胶量、热压温度、时间和压力对于模压制品各项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对蔗渣模压制品工艺做了系统研究,确定了模压制品较佳工艺参数.
分析了高强度ZA合金的焊接性能,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适合高强度ZA合金钎焊的钎料CZ5#.该钎料具有熔点低,对母材的润湿性好,钎焊接头组织中含有强度、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