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逐步进入了全面的社会转型期。当前既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又是“社会矛盾的突发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在所难免,群体性事件具有突发性强、参与人数多、涉及范围广等特征,它的出现扰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破坏了公共秩序和安全,甚至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对我国地方维稳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准确把握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及趋势,深入分析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关键所在。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除了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之外,社会心理因素也是影响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可以分为直接利益相关群体和无直接利益相关群体。在群体性事件中直接利益相关群体包含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有消极失落心理,片面心理,社会分配不公导致的相对剥夺感;无直接利益相关群体包含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有轻信谣言造成的社会偏见,认同及同情心理,逆反心理,盲目从众心理,表现欲与英雄情结,借机发泄心理,法不责众心理等。总的来说这些社会心理因素产生的深刻原因主要有市场化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利益纷争,政府公信力降低,社会组织不完善,信息传播过程中引发的信息失真与效仿等,只有深刻把握和理解产生社会心理因素的原因才能较好的应对和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预防和应对群体性事件要做好以下几点:建立健全利益整合机制,包括健全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提高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要构建危机预警机制提前化解矛盾,建立现场应对机制控制事态发展,完善事后处理事宜消除矛盾根源,健全社会宣泄机制消除不满情绪;完善社会协同治理体制,包括培育社会组织搭建沟通桥梁,规范媒体行为引导社会舆论,培育社会资本增强信任合作;加强对特定人群的心理干预,增强对群体心态的预警,引导事件中群体心理的走向,加强当事人的心理干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