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网络的应用和普及突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使人的交往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人际交往方式从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向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纵深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到以网络为标志的新文明之中。作为网络的主力军,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同时也深受网络的影响。网络对人的影响表面上是通过实实在在的网络,而实质是通过无形的网络文化改变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其中,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深受网络文化影响,探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的应用和普及突破了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使人的交往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人际交往方式从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向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纵深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到以网络为标志的新文明之中。作为网络的主力军,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同时也深受网络的影响。网络对人的影响表面上是通过实实在在的网络,而实质是通过无形的网络文化改变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其中,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深受网络文化影响,探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其实质就是探究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方式产生的变化。这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的必要基础,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开展研究。第一,通过对有关文献和书籍的梳理研究,对网络文化内涵进行界定。网络文化就其作为媒介传播载体而言,蕴含海量化的网络资源,是网络信息资源传播的一种介质;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们在网络中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表现的行为方式以及社会心理等的统称。从网络技术特性、文化属性以及人的主体性分析网络文化的特征。通过对网络文化内涵和特征,将网络文化进一步细分为网络有形文化、制度文化、无形文化三方面。文章结合网络文化的特征,提出网络文化作为客观性存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了积极与消极的影响。第二,通过社会机理和个体共振,进一步探究网络文化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第三,通过问卷调查,从现实方面考察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影响,具体从大学生使用网络交往工具情况、对网络交往秉持态度、进行网络交往的目的和网络交往主要内容以及网络交往存在问题等具体表现分析网络文化通过改变大学生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引起人际交往方式变化。第四,为推动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进行良好人际交往提供对策,从政府、家庭、高校、大学生四位一体形成联动作用:1.健全和完善网络立法,清朗网络文化环境;2.重视家庭教育,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3.加快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4.发挥网络文化积极作用,创新思想政治育人方式;5.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自我教育,提高自律意识;6.丰富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用加味桂枝茯苓汤联合输卵管加压通液术治疗输卵管炎性阻塞性不孕症的效果。方法 :将文安县医院近年来收治的180例输卵管炎性阻塞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
数据显示: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经历了中国经济飞速成长的时代,伴随着我国私有化经济热潮的发展蓬勃生长。但在现在这样一个市场竞争性异常强烈的大环境中,我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在
法治化进程的纵深推进使得司法公正成为司法改革所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且最终体现于量刑的公正与均衡。然因现行刑法设置的法定刑幅度较宽泛,刑法适用原则较抽象,导致法官自
第一部分胃癌患者血清IL-18、IL-1β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检测胃癌外周血清中IL-18、IL-1β的水平变化及幽门螺旋杆菌(Hp)的感染情况,初步探讨IL-18、IL-1β在胃癌发生
目的比较超声心动图与X线引导下心包穿刺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方法127例慢性心包积液病人随机分为A、B 2组,分别在超声心动图和X线引导下行心包穿刺,比较2组病人的成功率和并发
近年来互联网与云计算技术的革新推动着教学模式的变革,O2O教学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了广泛关注。O2O教学模式是在线教育和线下交流的互动学习模式,具有形式多样、师生
《C程序设计》是普通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的基础课程,随着"互联网+课堂"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崛起,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目的对四川省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做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CRSIPR)基因分型和地区分布研究,
区域城市空间重构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现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城市空间重构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东北地区为例,分析其不同尺度城市空间在重构过程中
分别采用恒温法(取热工况:进水温度5℃,排热工况:进水温度33℃)和恒热流法(8kW,4kW)进行现场土壤热响应测试,热响应测试孔为2个(A孔92.5m、B孔92.8m),A孔采用恒温法,B孔分别采用恒温法和恒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