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和腰椎后路融合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早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4/5椎间盘)共70例,其中接受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的患者有35例,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的有35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把两组患者分别设定为Dynesys组和融合组,并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指标,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在术前和术后一周、1月、3月、6月、12月时分别进行相关评分并由同一名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进行记录,此外还使用影像学方法对手术前后腰椎活动度进行测量,测量对象包括手术节段和邻近节段,,同时测量手术节段及临近节段的相对椎间隙高度的变化,患者术后1月、3月、6月复查腰椎正侧位片,术后12月复查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片,然后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方面Dynesys组明显少于融合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大致相同,没有明显差异(P>0.05),住院花费方面,Dynesys组则明显多于融合组(P<0.05);(2)两组患者术后1周、1月、3月、6月、12月时的VAS评分、ODI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两组患者同时期的VAS评分、ODI评分和JOA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发现同时期时两组间各个指标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3)Dynesys组在术后12个月,手术节段(腰4/5)的椎间活动度较术前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邻近节段(腰3/4、腰5骶1)的椎间活动度和术前比较没有明显差异(P>0.05);融合组在术后12个月,手术节段(腰4/5)已经发生骨性融合,没有活动度,邻近节段(腰3/4、腰5骶1)的椎间活动度和术前比较明显增大(P<0.05),比较两组间临近阶段活动度,Dynesys组小于融合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术后12月时两组患者的手术节段相对椎间隙高度比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并且比较两组间的椎间隙高度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12月时两组患者的手术临近节段(腰3/4、腰5/骶1)相对椎间隙高度比均较术前有所下降,但Dynesys组与术前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组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间(腰3/4、腰5骶1)的椎间隙高度比,Dynesys组大于融合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5)Dynesys组术中1例硬脊膜撕裂,予以修补,但术后出现脑脊液漏,伴轻微低压性头痛,予以切口加压、充足补液、预防感染后患者痊愈;1例反复腰痛;融合组出现3例反复腰痛,1例神经根轻微损伤,1例内固定螺钉松动,Dynesys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优于融合组的14.28%。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和腰椎后路融合术均能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起到改善疼痛、功能和临床症状的作用,两种方法的疗效大致相当,但是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的优势,此外还能够保留手术节段的部分活动度,对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较小,后者则会使手术节段的活动度丧失,邻近节段的活动度会代偿性增大;两者均能增加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同时也会引起临近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但前者椎间隙高度丢失明显小于后者;前者费用相对较高,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