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首先对异育银鲫的肠道组织形态及肠道G细胞的分布状况进行观察,并根据观察结果将其肠道进行划分;而后,进一步研究不同发育阶段异育银鲫肠道组织形态的变化特征;最后,探讨棉粕蛋白酶解物和豆粕蛋白酶解物对异育银鲫肠道生长发育的影响,旨在为今后鲤科鱼类的消化生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异育银鲫肠道组织形态结构观察及功能分析研究本试验采用石蜡组织切片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异育银鲫肠道组织的形态结构及胃泌素分泌细胞(G细胞)在肠道组织中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以探讨其肠道各部的功能。结果表明:异育银鲫的肠道横截面积、肌层厚度、粘膜皱襞个数、皱襞高度以及皱襞宽度的形态结构前后变化明显;沿肠道由前向后,肠道横截面积逐渐减小,粘膜皱襞个数逐渐降低,变化具有规律性;除肛门附近的肠道组织外,异育银鲫肠道各处均有G细胞分布,其分布密度由前至后逐渐降低,且G细胞分布密度的变化规律与上述5个形态指标的变化规律相一致。由此,可将异育银鲫肠道划分为前肠、中肠、后肠及直肠;其中各段长度分别为肠道全长的13.44%±2.19%、39.42%±0.70%、38.64%±1.94%和8.50%±1.02%。2.不同发育阶段异育银鲫肠道组织形态变化特征异育银鲫肠道的粘膜皱襞个数、粘膜皱襞宽度、肌层厚度和肠道横截面积这4个形态学指标,沿肠道由前至后的变化趋势,在3个发育阶段中均分别保持一致;其中,粘膜皱襞个数在3个发育阶段始终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多的趋势;粘膜皱襞宽度在3个发育阶段均以前肠的值为最大,中肠与后肠之间差异始终不显著(P>0.05);肌层厚度和肠道横截面积在3个发育阶段,沿肠道由前至后,均始终表现为下降趋势。但粘膜皱襞高度由前至后的变化趋势,在3个发育阶段却发生较大变化;其中,幼鱼前期和成鱼期,肠道粘膜皱襞高度由前至后均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幼鱼后期则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势。3.植物蛋白酶解物对异育银鲫肠道发育的影响采用石蜡切片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异育银鲫的肠道组织形态和G细胞分布密度进行观察,以研究棉粕、豆粕蛋白酶解物对肠道发育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选用异育银鲫1龄鱼种360尾,平均初重为35.05g,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3个重复。其中Ⅰ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Ⅱ、Ⅲ为试验组,其饵料在基础日粮基础上,分别用3%棉粕蛋白酶解物和3%豆粕蛋白酶解物替代相应比例的棉粕和豆粕,并保证其粗蛋白水平不变。正式试验120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Ⅱ、Ⅲ组试验鱼肠道横截面积显著增大(P<0.01),肠长虽有增长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肠道组织形态均发生显著变化,粘膜皱襞个数、皱襞高度、粘膜皱襞高度/肌层厚度,单位长度肠道粘膜面积均增大,其中皱襞个数差异显著(P<0.05),其余三个形态学指标分别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与对照组相比,两个试验组异育银鲫肠道G细胞分布密度均有所提高,其中棉粕蛋白酶解物组差异显著(P<0.05),豆粕酶解物组差异不显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