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论文中,主要讨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1.用荧光法研究药物分子与血清白蛋白的作用;2.用比光谱导数法测定多组分体系中药物制剂中药物含量。
1.综述部分首先介绍了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研究的意义、荧光分析法的优点、荧光猝灭理论和福斯特(F6rster)偶极.偶极无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归纳了药物分子与血清白蛋白作用的研究内容与方法,总结了近十余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其次介绍了多组分体系中比光谱导数分析方法(比值导数分光光度法、导数一比导数分光光度法、零交点比光谱.导数分光光度法、三重一比光谱导数分光光度法、四元混合物的比光谱一导数分光光度法),讨论了比光谱.导数分光光度法的操作问题,总结了比光谱导数分析方法的应用与进展。
2.穿心莲提取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以芦丁为对照品,测定了穿心莲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含量。采用荧光光谱(三维荧光、时间驱动模式)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穿心莲提取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相互作用,讨论了药物对BSA构象的影响,证实了二者间相互作用为单一的动态猝灭过程,求出了猝灭常数,并依据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最近距离。在求距离时,首次利用Origin7.5直接求积分,而不是通常的“小矩形分割法”。
3.芦丁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研究采用荧光光谱(同步荧光、时间驱动模式)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芦丁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相互作用,讨论了药物对BSA构象的影响,证实了二者间相互作用为单一的动态猝灭过程,求出了猝灭常数,并依据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药物与蛋白相互作用的最近距离。
4.比值导数光谱法测定海捷亚中的氯沙坦钾和氢氨噻嗪以1:1(v/v)乙腈溶液作溶剂和参比液,应用紫外吸收比值导数分光光度法能有效地同时测定海捷亚中氯沙坦钾和氢氯噻嗪,无需事先分离。两者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4%,回收率在93%~105%之间。
5.三重比光谱导数法同时测定氨基酸注射液中的三种芳香氨基酸尝试了两种方案(同步荧光和紫外吸收三重比光谱导数法)同时测定三种芳香氨基酸。实验发现荧光法是失败的,其主要问题是:平行测定时,峰的位置不一样:单次测定时,出现异常数据,没有线性。并说明了失败的可能原因。而紫外吸收三重比导数分光光度法则是成功的。三种氨基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酪氨酸4.0×10<-6>~2.8×10<-5>mol/L,苯丙氨酸2.0×10<-5>~1.6×10<-3>mol/L,色氨酸4.0×10<-7>~1.6×10<-6>mol/L。回收率在95%~105%之间。 6时间驱动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铜(Ⅱ)研究了铜.酪氨酸荧光静态猝灭体系,络合物为Cu(Tyr)<,2><2+>,猝灭常数K为1.59×10<10>。首次采用时间驱动模式代替浓度模式,在pH=8.8硼砂介质中,测得Cu<2+>的线性范围为4.00×10<-7>~1.12×10<-4>mol/L,相关系数R=0.9996,检出限(3σ)为6.6×10<-8>Smol/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78%[n=11,c(Cu<2+>)=2.4×10<-6>mol/L]。本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和精密度高,用于实际样品中痕量铜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