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与蛋白质作用的研究及比光谱导数法同时对药物测定

来源 :桂林工学院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1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论文中,主要讨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1.用荧光法研究药物分子与血清白蛋白的作用;2.用比光谱导数法测定多组分体系中药物制剂中药物含量。 1.综述部分首先介绍了药物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研究的意义、荧光分析法的优点、荧光猝灭理论和福斯特(F6rster)偶极.偶极无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归纳了药物分子与血清白蛋白作用的研究内容与方法,总结了近十余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其次介绍了多组分体系中比光谱导数分析方法(比值导数分光光度法、导数一比导数分光光度法、零交点比光谱.导数分光光度法、三重一比光谱导数分光光度法、四元混合物的比光谱一导数分光光度法),讨论了比光谱.导数分光光度法的操作问题,总结了比光谱导数分析方法的应用与进展。 2.穿心莲提取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以芦丁为对照品,测定了穿心莲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含量。采用荧光光谱(三维荧光、时间驱动模式)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穿心莲提取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相互作用,讨论了药物对BSA构象的影响,证实了二者间相互作用为单一的动态猝灭过程,求出了猝灭常数,并依据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最近距离。在求距离时,首次利用Origin7.5直接求积分,而不是通常的“小矩形分割法”。 3.芦丁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研究采用荧光光谱(同步荧光、时间驱动模式)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芦丁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相互作用,讨论了药物对BSA构象的影响,证实了二者间相互作用为单一的动态猝灭过程,求出了猝灭常数,并依据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药物与蛋白相互作用的最近距离。 4.比值导数光谱法测定海捷亚中的氯沙坦钾和氢氨噻嗪以1:1(v/v)乙腈溶液作溶剂和参比液,应用紫外吸收比值导数分光光度法能有效地同时测定海捷亚中氯沙坦钾和氢氯噻嗪,无需事先分离。两者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4%,回收率在93%~105%之间。 5.三重比光谱导数法同时测定氨基酸注射液中的三种芳香氨基酸尝试了两种方案(同步荧光和紫外吸收三重比光谱导数法)同时测定三种芳香氨基酸。实验发现荧光法是失败的,其主要问题是:平行测定时,峰的位置不一样:单次测定时,出现异常数据,没有线性。并说明了失败的可能原因。而紫外吸收三重比导数分光光度法则是成功的。三种氨基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酪氨酸4.0×10<-6>~2.8×10<-5>mol/L,苯丙氨酸2.0×10<-5>~1.6×10<-3>mol/L,色氨酸4.0×10<-7>~1.6×10<-6>mol/L。回收率在95%~105%之间。 6时间驱动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铜(Ⅱ)研究了铜.酪氨酸荧光静态猝灭体系,络合物为Cu(Tyr)<,2><2+>,猝灭常数K为1.59×10<10>。首次采用时间驱动模式代替浓度模式,在pH=8.8硼砂介质中,测得Cu<2+>的线性范围为4.00×10<-7>~1.12×10<-4>mol/L,相关系数R=0.9996,检出限(3σ)为6.6×10<-8>Smol/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78%[n=11,c(Cu<2+>)=2.4×10<-6>mol/L]。本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和精密度高,用于实际样品中痕量铜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学习是为学生语文素养以及终身发展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文教师应力求在教学中做到:激发学习兴趣
本文对固氮酶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固氮酶铁钼辅基中配体高柠檬酸在固氮活性中的作用进行报道,对最近一些年来文献报道的高柠檬酸和高柠檬酸内酯的化学合成进展进行了综述。采用容
电流变(ER)流体通常是由不导电或弱导电固体粒子分散于绝缘液体介质中所组成,当给其施加电场,ER流体能发生从液态到固态的可逆转变等流变行为。ER流体在电场作用下的这种智能
本文通过刻蚀铱金属丝使其尖端直径为25μm并电沉积氧化铱,制成氧化铱膜修饰微电极,该方法可以控制氧化铱膜的厚度和膜的生长速度:稳定性极佳,耐强酸强碱和一般氧化剂;机械强度高
在最近二十年里,超分子化学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并逐渐向其他领域渗透,形成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分子开关和逻辑分子器件就属于超分子化学与光化学、电子工程、信息科学等学科交
基于冠醚,环糊精,杯芳烃和葫芦脲等合成受体的分子识别和分子开关行为是当今超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为了进一步研究冠醚准轮烷的形成机制和构筑新型分子开关,本论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