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目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已成为EGFR阳性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癌的首选治疗方案,其疗效及安全性均已得到证实。术后辅助化疗对于接受根治性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减少了肿瘤复发转移的概率。然而,极少有证据证实,对于行根治性切除的Ⅱ-ⅢA期且同时存在EGFR阳性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而言,术后辅助吉非替尼治疗对于化疗是否存在生存优势。研究目的为了探索两种治疗之间的差异,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吉非替尼与辅助化疗用于术后合并EGFR阳性突变的Ⅱ-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术后非小细胞肺癌的辅助治疗探索一种更优方案。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了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3月行根治性肺癌切除(R0)且术后病理分期为Ⅱ-ⅢA期并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阳性(19 号外显子缺失或 21 号外显子L858R点突变)的11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以铂类为基础的双药联合化疗(AC)组与吉非替尼(gefitinib)组。AC组61例患者,均接受以铂类为基础的双药联合辅助化疗,每21天为一个化疗周期;gefitinib组55例患者,均接受吉非替尼辅助治疗,吉非替尼口服(250mg/次),每日一次。所有事件均终止于疾病出现进展或出现难以耐受的药物毒副作用,截至最终随访日期(2017年5月1日)止,病情仍未出现进展的患者生存数据将被删失。本研究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法减少组间变量等混杂因素的影响,使得两对照组间按1:1比例更严谨的匹配。Kaplan-Meier法用于评估两组患者的生存时间,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用于评估影响患者生存的相关变量因素。结果1.倾向得分匹配后,吉非替尼组及化疗组各有52例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的对照,其中吉非替尼(gefitinib)组中位随访时间是37.1个月,化疗(AC)组中位随访时间是31.5个月。吉非替尼组患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Disease free survival)为34.9个月,化疗组患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19.3个月,吉非替尼组中位无病生存时间明显高于化疗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吉非替尼组患者最常见的副作用是皮疹(76.9%)、氨基转移酶升高(53.8%)、腹泻(46.2%);化疗组最常见的副作用是中性粒细胞减少(67.3%)、恶心呕吐(62.5%)、贫血症(44.2%)。吉非替尼组:8例患者发生治疗相关的3级以上副作用,化疗组20例患者发生治疗相关的3级以上副作用。吉非替尼组严重副作用(grade≧3)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化疗组(15.4%VS 38.5%)。间质性肺炎被认为是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吉非替尼组1例男性患者确诊为间质性肺病,而化疗组未见此副作用发生。两组间均未出现与药物治疗相关的患者死亡事件发生。3.吉非替尼组与辅助化疗组2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5.0%和40.0%,3年无病生存率率分别是44%和18%,同时分析得出两组间总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50;95%CI,0.18-1.40;p=0.182)。4.多因素分析显示,除了两组间治疗方案不同的差异外,淋巴结转移的站数也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预后因素,淋巴结转移站数(n>2)多的患者预后更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1.本回顾性研究发现,对于肺癌根治术后Ⅱ-ⅢA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且行基因检测示EGFR阳性突变,行吉非替尼治疗相对于辅助化疗有更长的无病生存期。2.对于肿瘤根治性切除术后Ⅱ-ⅢA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且行基因检测示存在EGFR阳性突变,辅助吉非替尼治疗相比辅助化疗存在更小的临床副反应,且更容易耐受。3.对于接受肺癌根治性术后Ⅱ-ⅢA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且行基因检测示存在EGFR阳性突变,吉非替尼治疗组患者2年无病生存率要长于化疗组,然而两组间总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异。4.多因素分析显示,除了两组间治疗方案不同的差异外,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站数也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的预后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