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昆虫血细胞是其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科研学者对昆虫血细胞的免疫研究较少,对稻蝗的免疫研究更少。研究昆虫血细胞的免疫反应,不但为研究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理害虫方法提供思路,而且为研究昆虫的免疫学提供理论依据。本课题通过给稻蝗感染颗粒物(C粉、Fe粉和Si粉)、细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农药(氯氰菊酯、印楝素和阿维菌素),利用Wright-Giemsa混染法观察稻蝗血细胞形态和数量的变化,来分析血细胞中参与免疫的细胞类型;通过测定不同时间段血淋巴中抗氧化物酶(SOD)、酚氧化酶(PO)、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和羧酸酯酶(CES)的活性,来评价稻蝗的体液免疫能力。通过观察血涂片,发现感染外源物后血细胞出现凋亡、细胞核变形、空泡化、粒细胞脱粒和细胞固缩等现象;此外,感染颗粒物和细菌后,发现浆血胞的吞噬现象和浆血胞以及粒血胞的结节和包囊现象;感染细菌后发现浆血胞吸附、吞噬和消化细菌的细胞免疫过程。通过统计不同时间段血涂片中各种类型的细胞数量,发现血细胞中浆血胞、粒血胞和囊血胞的数量变化最明显,浆血胞的数量变化为先增加后降低;粒血胞的数量变化为先降低后升高;囊血胞的数量持续增加。通过测定不同时间段血淋巴中酶活性,发现感染颗粒物和细菌后,SOD和POD活性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感染农药后,浓度越高,SOD和POD活性也越高,且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颗粒物组Si粉的PO活性在8 h-48 h时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C粉组和Fe粉组PO活性在24 h-48 h时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三种菌PO活性在12 h时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印楝素组PO活性在10 h和24 h时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其中120μg/L的PO活性变化明显;阿维菌素组PO活性在10 h时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中80μg/L的PO活性变化明显;氯氰菊酯组中,PO活性在6 h时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其中40μg/L的PO活性变化明显。颗粒物组CES和P450活性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细菌组CES活性在8 h-48 h时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P450活性在24 h-48 h时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印楝素组P450活性在6h-24 h时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其中,120μg/L活性变化最明显,CES活性无显著差异性(P>0.05);阿维菌素组P450活性在24 h时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CES活性在10 h和24 h时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其中80μg/L的P450和CES活性变化明显;氯氰菊酯组P450活性在6 h时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CES活性在2 h-24 h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其中40μg/L的P450和CES活性变化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