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靶控输注丙泊酚镇静时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 方法:择期择期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市南院区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6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20-60岁,体重指数20-28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n=20):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定小剂量组(D1组)及右美托咪定大剂量组(D2组).患者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输注乳酸林格氏液,采用Philips MP60多功能监测系统(Philips公司,荷兰)监测ECG、BP、SpO2和RR,并采用该系统配备的脑电双频指数(BIS)模块(Philips公司荷兰)以及ASPECT标准四电极传感器(Aspect公司,美国)监测BIS,经面罩吸氧3L/ml.患者安静5-10min后记录上述监测参数.D1组和D2组分别将右美托咪定0.3和0.6μ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采用微量泵以速率60ml/h输注10min,C组以相同时间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之后启动靶控输注丙泊酚,根据预实验的结果,分别将C组、D1组和D2丙泊酚初始血浆靶浓度设为0.5、0.3、0.2μg/ml,根据患者镇静程度每次上调0.1μg/ml.分别于入室用药前(T0)、泵注右美托咪定或生理盐水完毕(T1)及OAA/S评分稳定于4、3、2、1分时,记录患者BIS值、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同时记录了不良反应发生的次数.将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系统软件进行处理,研究当镇静深度不同时,BIS值的变化. 结果:三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在入室后用药前,三组OAA/S评分均为5分,BIS均大于94.在泵注右美托咪定结束后,D1组、D2组分别有2例和5例OAA/S评分降为4分,BIS降至84至77范围.靶控输注丙泊酚后,当OAA/S评分稳定在为4,3,2,1分时,D2组BIS值均较C组明显下降(P<0.05);当OAA/S评分3分和2分时,D1组BIS值也较C组降低(P<0.05);OAA/S评分在4、3和2分时,D2组BIS值小于D1组;当OAA/S评分4分、3分和2分时,D1组和D2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小于C组(P<0.05),且D2组小于D1组(P<0.05).C组呼吸抑制及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与C组相比,D1、D2组心动过缓发生率较高. 结论:与单用丙泊酚相比较,复合右美托咪定镇静时在相同OAA/S评分时BIS值明显偏低,且随剂量增加,BIS降低更显著.同时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应用时,可以使丙泊酚的效应室靶浓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