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脸面创伤性毁形治疗策略的研究与应用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m_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工业、能源、交通等高速发展,严重脸面创伤性毁形已呈多发并逐年上升。脸面是人体最重要的外显部位,其解剖独特、功能复杂,如何对这类伤残者进行有效治疗,一直是本专业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而目前学科内就如何合理地应用不同技术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尚未能达成共识。本研究1)通过对该治疗小组多年治疗病例进行总结回顾,提出一种脸面部皮肤软组织分类分型方法及相应治疗经验,为脸面毁形重建诊疗规范提出建议;2)结合穿支皮瓣、血管增压皮瓣及预构皮瓣,针对不同脸面毁形特征,提出一种综合各个前胸皮瓣治疗技术的治疗策略;3)验证了皮肤控热条件下可提高超声穿支检测的敏感性与准确性,可作为选择、设计穿支皮瓣进行脸面重建的有效依据。经上述研究,优化严重脸面创伤性毁形治疗方案,提高这一临床难题的治疗效果,具体如下:第一部分:脸面皮肤软组织毁损畸形分类目的:探讨一种脸面皮肤软组织严重毁形的分类方法。方法:通过回顾2005年1月至2012年9月间本治疗组完成的脸面重建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以脸面美学分区为主要依据,对病例的修复部位进行分析,统计不同类型毁形的手术修复方法,以寻找不同脸面毁形特征与重建外科技术之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74例脸面修复重建病例,重建部位涉及脸面各美学分区,由单个美学分区内部分缺损至全脸面毁形不等。修复技术包括扩张局部皮瓣、带蒂穿支皮瓣、游离穿支皮瓣以及预构皮瓣等目前主要皮肤软组织修复技术。通过病例的归纳分析与经验的总结,提出四类19型脸面皮肤软组织毁形的分类办法。结论:以美学分区为依据的脸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四类19型分型,有助于指导不同脸面毁形病例的治疗工作。第二部分:前胸部皮瓣重建面颈部毁形的治疗策略目的:提出一种应用不同前胸部皮瓣技术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2005年5月至2011年7月间69例以前胸为供区设计皮瓣进行面颈重建病例,就病例的面颈部缺损特征,治疗方案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共回顾33例带蒂锁骨上胸支皮瓣、11例带蒂胸三角皮瓣、8例游离胸三角皮瓣、4例血管增压的锁骨上皮瓣、17例预构皮瓣以及3例血管增压的预构皮瓣。不同治疗技术选择,以面颈部缺损特征与前胸部供区的血供特征为主要依据,可归纳为前胸部皮瓣重建面颈毁形的治疗策略。结论:根据面颈部毁形特征及术前超声探测评估前胸部优势血管,选择不同前胸部皮瓣技术,可以提高面颈部皮肤软组织修复疗效。第三部分:皮肤加热辅助超声多普勒对穿支血管检测方法目的:寻找一种提高超声多普勒对穿支血管检测敏感性与准确性的方法。方法:采用体表控热的方法,检测室温下前胸供区加热至44℃下右侧胸廓内动脉第三穿支的口径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并探讨在穿支皮下走行定位,及细小穿支检测中的应用。结果:体表加热至44℃维持下,穿支血管的口径显著增大(0.78±0.04mm至1.22±0.08mm)以及血管收缩峰值血流显著增加15.77±2.14cm/s至39.41±7.30cm/s)。可提高细小穿支检测敏感性及走行定位的准确性。结论:皮肤加热技术有效提高超声多普勒的穿支成像能力,可作为选择、设计穿支皮瓣,优化脸面重建治疗方案的有效依据。
其他文献
中国画和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奇葩,溯根寻源,它们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都是生长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上,沐浴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雨露滋润之中。正是以中国古代哲学
通过阐述分享经济特征和刺绣类非遗的发展情况,分析刺绣类非遗与分享经济协同发展的需求及趋向,探寻刺绣类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的方式及路径,总结其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神经损伤后可植入性组/细胞支架设计是周围神经损伤、和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一个重要思路。本研究利用静电纺丝技术成功构建具有随或有序拓扑结构聚甲丙烯酸甲酯(PMMA)纳米纤维
目的:确定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DNJ)纯化的最佳树脂种类和用量。方法:采用LSI-010型(H型)、001×7(H型)、001×7(Na型)3种阳离子交换树脂纯化桑叶DNJ,并考察等量阳
现阶段中国崛起并随之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对一个曾经积弱贫穷的民族来说无可非议。但渴望强大的热情,应伴随对思想的追寻。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西方提出所谓“中国威胁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