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肺动脉高压对肺叶切除术风险及临床结局的影响目的评估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在接受肺叶切除术时在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病例中选取肺叶切除术治疗25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3天均行超声心动图,并测得肺动脉收缩压(systolic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SPAP),且将SPAP≥40mm Hg纳入肺动脉高压组共12例,肺动脉压正常组241例,总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比较两组患者行肺叶切除术后48小时心律失常、血流动力学紊乱、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的入住时间、死亡率及住院时间指标,并对以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动脉高压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术后48小时心律失常、血流动力学紊乱、机械通气时间延长、ICU重症监护的入住时间分别为58.3%、50%、41.7%、50%、4.3±0.8d;与之对应的肺动脉正常组分别为27.0%、20.4%、13.7%、17.4%、3.0±0.8d,以上参数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肺动脉高压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5.1±4.5d,肺动脉压正常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4.8±3.1d,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H是肺叶切除术围手术期预后的不利因素,围手术期应密切观察心肺血流动力学指标。此外对合并已知的危险因素如冠心病及糖尿病等患者,在围手术期间更应该密切观察右心功能。第二部分超声评估右心参数对肺解剖切除术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目的无创超声检测并指导围手术期肺叶切除术肺动脉压及右心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选取肺叶切除术患者35例,围手术期间通过多普勒超声无创检测肺血管阻力(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PVR)、SPAP、右心Tei指数、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通过术前及术后3-5天及第8天自身对照方法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检测上述各项指标均正常。术后3至5天的SPAP、PVR及右心Tei指数,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8天上述各项指标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8天肺功能参数: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功能残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FRC)、最大分钟通气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最大肺活量(maximal vital capacity,VCmax)均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8天血气指标:Pa O2及SO2较术前降低,Pa CO2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叶切除术对右心功能及肺血流参数影响较大,围手术期间无创超声评估右心血流动力学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