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脾虚证现代实验研究已经证实,“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对于反映脾虚证具有较好的意义。但以往的研究结果主要只反映“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与脾虚证的证候层面的关系,而对于“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与脾虚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的关系未做深入的探讨。本文在严格辨证的基础上,通过观察脾虚患者治疗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的变化和脾虚症状改善的情况,研究“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与脾虚患者主要症状组合的相关性,力图使“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与脾虚证的四诊表现特点紧密结合,初步探讨了脾虚证的微观辨证。方法: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分析资料,对唾液淀粉酶活性与脾虚证之间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整理及综述。二、临床实验研究:(一)本研究病例来自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且中医辨证为脾虚证的患者。(二)制定“脾虚证四诊资料登记表”详细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四诊资料,并对症状进行量化评分。(三)分别对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前后的脾虚患者测定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并通过聚类分析、多重线性回归与相关分析法分析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与脾虚证主要症状组合的相关性。结果:一、聚类分析结果:脾虚患者胃脘疼痛、腹痛绵绵、形寒肢冷三个症状性质比较接近,且与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关系较为密切。二、相关分析结果:治疗前后患者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与10个症状中的食欲减退呈明显直线负相关。三、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的变化与脾虚证的10个常见症状中的脘腹胀满或食后饱胀、胃脘疼痛、形寒肢冷这一症状组合的变化密切相关。其中与脘腹胀满或食后饱胀,胃脘疼痛呈正相关,与形寒肢冷呈负相关。且治疗前三个症状对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的总体回归效果高于治疗后(治疗前群=0.880,治疗后R2=0.784)。四、治疗前后对照:经香砂六君子汤治疗,患者脾虚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症状总积分:治疗前15.33±5.84,治疗后4.67±3.48,P=0.000),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也显著升高(治疗前0.60±0.15,治疗后0.91±0.28,P=0.000);症状总积分与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具有明显相关性,治疗前后的相关系数分别为:治疗前-0.522,P=0.003;治疗后-0.729,P=0.000。结论:一、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脾虚患者胃脘疼痛、腹痛绵绵、形寒肢冷三个症状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它们共同反映了脾(阳)气虚这一病机,提示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与脾(阳)气虚有密切联系。二、治疗前后脾虚患者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均与食欲减退呈直线负相关,提示唾液淀粉酶作为一种消化酶,与消化吸收功能即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三、统计分析表明,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改变与单一脾虚症状的关系并不很密切,而与脾虚症状中的脘腹胀满或食后饱胀、胃脘疼痛、形寒肢冷这一症状组合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在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低下时相关更显著。在这一组合中,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与脘腹胀满或食后饱胀、胃脘疼痛呈正相关,与形寒肢冷呈负相关,提示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降低反映的是脾虚证中以虚为主的症状,尤其是脾阳亏虚时下降更明显。而脾虚证有虚实夹杂甚至标实症状时,该比值并不会明显下降甚至有升高的可能。四、经健脾益气方药治疗后,患者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显著升高,症状明显改善,再次证明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下降与脾虚证之间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