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汉魏六朝之拟作为研究对象,辨析“拟作”这一概念的内涵,考察其发展变迁、类型演变、发生过程、性质以及对汉魏六朝文学发展和文学理论的影响,对此类作品在文学发展史上的价值及地位作出公允的评价。全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言简述本课题的研究状况、研究方法及研究价值,并对拟作进行界定,将其与代言、抄袭剽窃作了比较区分,认为仿拟是指以某一作家或作品为范本,追求与之求同存异的创作过程。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拟作的发生机制,认为拟作的发生过程就是拟作者审美活动展开的过程:拟作的方向有纵向与横向之分,拟作者的态度有跟随性与改良性之分;熔铸了作家自我创作个性的改良性拟作日益增多的趋势,折射了汉魏六朝文学自觉的进程。第二章简略交代汉魏六朝模拟文学的发展变迁过程,探讨拟作类型,将拟作分为字模句拟之作、拟意之作、拟体之作、泛拟四种类型,认为它们与原作对应关系渐行渐远。汉魏六朝之拟作渐渐由为拟作而拟作,趋向以拟作为创新。第三章分别从文体形成、作家个人成长和文风递变三个角度论述了拟作对汉魏六朝文学发展的影响。在文体的形成阶段,追随者的拟作,把某一个人的作品变成普遍遵循的规范,文体在转相规仿中定型。在文体的变异阶段,跨文体拟作,文体之间的交叉与互渗成为实现文体新变的重要途径。拟作不仅在创作经验的获得和创作风格的形成两个层面促进了作家个人的成长,而且与时代文风的递变也有深层的内在联系。第四章分析了拟作的批评、传播特性,认为拟作并非单一的创作行为,实质上是集创作、批评与传播三种性质于一身,它涉及到了作品的产生、影响的形成以及读者的接受等一系列问题,以三维共存的方式参与了文学史进程。第五章探讨拟作对中古文学理论的影响,认为拟作推动了文体论、创作论和风格论的发展。结语部分对全文做了概括性的总结,论述了拟作在文学发展史上的价值与地位,为进一步的研究明确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