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2014年10月7日景谷6.6级地震(N23.4,E100.5)孕震过程的波速变化特征,本文分别采用多台和达法、单台单震法对景谷地震孕震区的波速比随时间变化过程进行了研究。首先,运用多台和达法计算了孕震区及周围区域(N22~24,E100~102)在2008年10月至2016年9月时间段内的平均波速比,进一步缩小研究范围(N23~24,E100~101)计算同样时间段内的平均波速比,并对其震前和震后地震射线覆盖范围进行分析,排除射线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平均波速比在景谷地震前一年降低,在临震前恢复,并且在2014年12月6日5.8、5.9级余震后短暂恢复,并于2015年11月14日4.6级余震后恢复。其次,运用基于重复地震研究思路的单台单震法,对地震射线穿过孕震区的震丛-台站对的波速变化研究发现:对于震丛到台站的射线穿过孕震区或者同属景谷断裂的波速比和视速度震前一年开始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低值区,在临震前恢复。同时,由于景谷地震周围震丛在震后地震数量骤减,本文通过研究景谷余震序列到周围5个不同方位台站波速变化来研究景谷地震后震源区及临近地区的波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震后波速比经历震后初期较大的变化后出现短暂时间(半个月左右)恢复初值后又出现低值,在2014年12月6日强余震发生前,波速比出现上升,直至2015年11月14日景谷4.6级强余震发生后完全恢复。同时计算得到的每个震丛—台站对的视速度,发现视速度变化较波速比变化明显。本文研究得到的两个个主要结果:景谷地震前波速变化特征为:下降—临震前上升—发震后恢复,景谷6.6级地震震源区及邻近区域震前出现了较明显的持续1年左右的波速比低值过程(约1.2%的变化);景谷主震后,在下一次强余震发生前,波速比出现下降—低值区—临震前回升—地震发生的过程,对震后余震震情判断有一定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