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共性自被提出以来,受到学界广泛重视。通过笔者观察,显化现象和隐化现象,在翻译实践中大量存在。针对显化现象的研究比较广泛和深入,包括模糊概念的理清,借用不同理论阐释显化,借用语料库工具研究显化,等等。相比之下,隐化现象受到的关注较少。现有的一些隐化研究,定义也不尽相同,造成研究乱象,亟待厘清。而显化和隐化作为一对翻译共性,其自身特点有共通之处。结合显化和隐化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显化和隐化的发生机制,也有助于加深对翻译过程的理解。现有的显隐化研究对象,选取的多是实用型的文本,如科技、新闻文本,或是口译材料等。但是实用型文本有其局限性,它把人的思维固定在一个较小的可控的范围之内,虽然让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但却不利于展示显隐化更多的层次和内涵。而文学文本是开放式的,充分调动译者和读者思维的自由空间,可以在翻译中体现出显隐化更丰富的内涵。本论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建立显化和隐化的分析框架,通过对莫言《蛙》第一部,及其英译本的对比研究,展示出译者对显化和隐化的处理方式,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该文本中显隐化的区别。最后,通过定性分析,分别从三个方面探讨显化和隐化的产生原因。Frog第一部中的显化及隐化现象,经研究发现,得出以下三点结论。其一,文本中的显化和隐化分别为440例和380例。关于显化:经验显化主要通过添加或替代过程(processes)和环境成分来实现;人际显化主要通过添加或替代态度成分来实现;语篇显化主要通过添加连接词来实现,如添加表示时间、因果和转折的并列连词或从属连词。关于隐化:经验隐化主要通过省略和替代过程(processes)和修饰语来实现;人际隐化主通过省略和替代态度成分来实现;语篇隐化主要通过省略冗余成分,如多余的介入成分和过程,以及通过指称替代来实现。显化的主要实现翻译策略是添加(addition),隐化的主要实现翻译策略是省略(omission)。其二,显化和隐化的区别和联系分别为:显化和隐化都主要集中于经验意义的实现,其次是语篇意义的实现,但是两者的实现方式不同;显化和隐化在有些情况下,倾向于同时出现,如视点的转移和人物角色的变化等。其三,《蛙》英译本第一部中显化和隐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各有三点,其中两点是共有原因:一、英汉两种语言本身的差异;二、译者主体性,译者倾向性的选择。《蛙》英译本中显化现象出现的第三点原因是:语言的模糊性,包括语言本身的模糊特性,以及文学文本的未定点造成的模糊性,译者对原文本的再想象和再构造,使译本中更容易出现显化现象;而《蛙》英译本中隐化现象出现的第三点原因是:译者对译本语言经济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