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极为重要的力量。本文以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为主题,在概括和总结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探讨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具体路径。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在高校辅导员职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主要表现在:高的自我效能感影响着辅导员工作绩效的更好实现;高的自我效能感影响着辅导员自我价值的更好实现;自我效能感高的辅导员更易带给学生积极的感染。本文在一般效能感通用量表(GSES量表)的基础上,通过编制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问卷,对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的基本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经量表测算,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平均得分为3.0011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据此,论文进一步分析了制约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在个体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包括:职业角色模糊,工作负荷持续增强;岗位方向不明确,职业发展缺少规划;管理机制不顺畅,降低了辅导员的工作质量;绩效评价静态化,激励机制不顺畅。内在个体因素包括:价值认同与自我认知冲突、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剧增、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无法胜任辅导员工作等。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进一步激发和提升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提高辅导员工作绩效的具体路径。本文认为,基于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的基本状况,应该从社会支持系统、学校保障措施和辅导员个人发展路径三个层面来激发和提升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重点要加强辅导员职业的社会宣传,探索辅导员职业的社会化,增强职业幸福感和职业归属感;健全科学管理机制,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评聘,实现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化发展,推动辅导员的专家型发展:辅导员要善于学习,加强修养,自我调节,不断提高个人的工作胜任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