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跨文化贸易、政治、经济、文化等交流不断增加,口译作为最有效的文化交际方式被广泛应用到很多国际性场合,因而也出现了大量有关口译尤其是同声传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笔者作为一名英语口译专业的研究生,通过在校一年多的理论学习,以及平时模拟同声传译的练习和对职业译员和学生译员表现的观摩,发现译员们在同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停顿现象。作为同声传译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停顿指在200至270毫秒之内处于无声息状态(Hargrove&McGarr,1994:109)。而停顿现象不仅包括译员因个人失误而导致的沉默、犹豫等非流利停顿。而从交际功能的角度来讲,停顿也可以作为一种口头标点,它能进一步传递信息,使语篇变得正式,吸引听众的注意力(Politi,1999:200)。在同声传译中,流畅性是评判一场口译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这说明同声传译中停顿现象具有研究价值。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国外学术界对同声传译中停顿这一语言现象的研究就在不断地深入。近几年,我国学者也开始对这一现象逐步高度重视,但是研究的重点大都是关于如何避免译员在同声传译中出现的非流利停顿。笔者认为,研究不应该只局限于此,同时也应当注重停顿交际功能的研究。本论文将以实验报告的方式对课题展开实证研究,验证职业译员和学生译员在英汉同声传译中是否存在停顿现象,且停顿存在不同类型。通过选取陕西师范大学12名MTI 口译一、二年级学生、1名职业译员及1名直播译员作为实验对象,以米歇尔奥巴马2014年北京大学演讲为实验材料,根据模拟同声传译的方式,安排实验对象在同声传译室进行录音。实验后将录音转录成相应的文本,并对实验对象的停顿数据进行统计,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比职业译员和学生译员在英汉同声传译中停顿现象的异同。另外从吉尔认知负荷模型,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再结合实验调查问卷结果,对同声传译中学生译员和职业译员出现停顿的类型和原因进行讨论和分析。基于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和分析,本文将为口译初学者和学生译员在避免非流利停顿时提供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和建议,并且启发他们如何适当有效地掌握交际停顿以提升口译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