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棉花是全球的重要经济作物和纤维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发展棉花生产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棉花又是受害虫危害最严重的作物。据统计每年因各种虫害造成的皮棉产量损失高达60-80万吨,占全球棉花总产量的15%-20%。选育和推广高产优质抗性好的棉花新品种,不仅能显著提高棉花产量,而且能显著改善棉花品质,增强棉花的抗逆性,对缓解供求矛盾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能增强我国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保障中国棉花产业安全。本文概述了转双价抗虫杂交棉荃银2号的选育经过、综合性状和中试的内容,以及中试所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1、概述。概述荃银2号在安徽省和国家长江流域棉区区试中的试验结果,分析了荃银2号的优势;阐述了荃银2号中试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资金投入使用计划。两年项目期内总投资910万元,其中申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300万元,单位自筹经费610万元,生产和推广包衣种子24万公斤,产生利润840万元,实现社会效益2.4亿元。2、具体分析了项目技术成果的先进性。荃银2号具有结铃性强、抗病性好、抗虫性强、丰产性好、增产潜力大、品质优良、适应性广等优点;尤其荃银2号是双价(Bt+CpTI)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发明的双价基因已获得国家专利)。荃银2号是采用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选育,集高产、广适、优质、抗病虫等多个优良性状于一体,同时育成了性状优良且配合力高的亲本。3、阐述了项目实施方案。从项目转化的内容、技术路线、组织实施方案以及资金筹措和实施风险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项目完成后,建立健全亲本提纯复壮与保纯、杂交棉标准化制种、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产业化开发服务网络四大体系;以亲本提纯复壮、保纯及繁殖为核心、以建立杂交棉制种基地为基础、以良种示范与技术培训为保障、以良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为目标,实行良种良法一起推的技术路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植棉效益;通过企业与农业大学分工实施来保障,同时从皮棉市场、棉种市场、竞争力三个方面进行市场分析项目的可行性,从市场、技术、政策、自然四方面进行风险评价。4、阐述了项目预期社会经济效益分析。一是对成果转化目标、各项技术熟化程度进行了分析,项目完成后,熟化的技术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2011年种植面积可达2万公顷,2012年推广种植3.33万公顷,2012年后年推广5.33万公顷;二是分析了项目完成后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项目期间产出24万公斤种子,单位销售收入2640万元,利润840万元,推广面积5.33万公顷,创社会效益2.4亿元。在大田生产上,示范推广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程,采用合理用药、增施有机肥与钾肥、棉花病虫害综合治理等技术,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减轻了化肥和农药对大气、水和农田的污染,保护了棉区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