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经历漫长的发展历程,其形态与内涵不断更新发展。如今,电影不仅是大众娱乐消费的一种方式,还蕴含着教育、文化、社会、商业等功能,并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存在。近20年,中国电影市场以世界惊叹的发展速度增长。从1994年电影市场改革开始,到201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296.39亿元,同比增长36.15%。全球电影票房从2013年的359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375亿美元,增长率约为4%,北美电影市场全年票房103亿美元,与2013年相比下降6%,足见中国影市的迅猛增长之势。 世界各国对电影都有严格的管理机制。譬如美国的电影分级制和韩国的电影配额制。我国也对国产的各种类型、题材影片的制片、进口、出口、发行和放映等活动进行行政管理活动。目前,我国对电影的管理主要以政策为导向,用行政管理作为手段。 虽然我国的电影管理体制在维护国产电影发展、增加政策扶持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效果,但也存在不少弊端。譬如,具有主观因素的导向性,管理标准泛化,管理职能交错,政策制度替代法律法规,够不上公平竞争、依法管理的法律准绳,审查制度的不规范等。居安思危,这些弊端已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电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深层次的电影管理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论文首先从历史原因、社会背景、得失利弊等方面,对我国电影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和政策演变进行全面梳理。运用文化管理理论中有关市场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分析导致产生这些问题的四个主要原因:电影体制与市场体制之间的差异、政策法规的不健全、管理方式还处在计划经济状态、市场监管匮乏。随后,分析了西方及亚洲先进国家的电影管理体制,提炼出他国在体制制定和改革上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措施,为我国电影体制改革提供借鉴和警示。最后提出通过创新政府行政管理机制,加速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灵活的产业投融资体系,完善我国电影产业法律法规体系,注重人力资源的创新与发展等方式,来实现我国电影体制进一步深入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