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机插技术是水稻栽培史上的一次重要的生产变革,机插水稻不仅劳动强度低、工效高、省工、节本,也促进了水稻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的发展。21世纪以来,机插水稻在我省乃至全国均呈螺旋式的增长态势,岗埠农场机插水稻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最近几年来,全场6.5万亩水稻由过去的机插和直播混合生产改为单一的机插生产。近年来,机插水稻育秧过程及技术也在不断地变化,如以基质代替或部分代替传统的营养土;以微喷灌代替传统的大水漫灌;湿种子育秧改为干种子直播后适宜播量的确定。此外,大田中各种肥料组合运筹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病虫草药效比较;主推品种产量品质的退化等变化和问题,限制了我场水稻生产水平和效益的持续提高。为此,本研究针对上述这些问题,开展了相应的研究,以期为岗埠农场水稻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提供数据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与普通土(秧田土)秧苗相比,基质秧苗出叶快,叶片长,假茎粗大,白根多,根系生长快,盘根力强,综合素质较好;插栽时根系伤害轻,缓苗快;基质秧苗苗期无立枯、青枯等病害的发生,抗逆性较强;基质容重小,秧盘轻,机插速度快于常规育秧,缺穴率低;但基质秧苗极易缺水,阴雨天秧盘易碎,不利于机插。2、与低密度(30cm行距)处理相比,高密度(25cm行距)处理的水稻,基本苗大,够苗时间早,高峰苗大,成穗率高;高密度处理的产量比低密度处理高8.2%,主要原因是其穗数明显多于低密度处理,而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要低于低密度处理。大规模生产采购成本上相近,且产量增加,亩效益增加明显。3、微喷灌处理水稻叶宽、绿叶数、茎基宽、白根数均要高于常规水分(大水漫灌)处理,叶龄、叶长均要小于常规水分处理,说明微喷灌处理水稻生长速度慢,衰老慢,叶挺,根多、根壮,秧苗老健,素质好;此外,微喷灌处理中秧苗素质表现出低密度高于高密度的趋势。进一步研究表明,微喷灌处理水稻由于秧苗素质高,栽后活棵快,穗数多,结实率也高,产量略高于常规水分处理。4、肥料运筹试验处理1、处理2水稻秧苗成活率均高于对照处理,华粳5号平均高2.66%,大粮202平均高1.95%;各处理水稻的出叶速度与尿素的施用量关系密切;处理1、处理2水稻秧苗平均分蘖数均高于对照处理,华粳5号平均高18.22%,大粮202平均高8.68%;处理1、处理2水稻平均产量均高于对照处理,华粳5号平均高3.85%,大粮202平均高1.75%;处理1、处理2水稻成穗数均高于对照处理,华粳5号平均高3.61%,大粮202平均高3.07%;处理1、处理2水稻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稻穗一、二次枝梗数与CK处理差异不大。5、施用磷酸二氢钾和细胞酶粒肥对抽穗期水稻叶色改变的时间和变化的节奏相近,且有水处理水稻叶色均深于无水处理;从千粒重来看,细胞酶处理高于磷酸二氢钾处理,前者有水处理略高于无水处理,后者则相反。6、通过对11个水稻品种(系)生育特性、茎蘖动态、株型、抗倒性、抗病性、产量构成因素、穗发芽等性状的比较,筛选出长势繁茂、灌浆速度快、产量高的两个新品种,即华粳1801和徐41183,拟作为岗埠农场今后几年的主推品种,建议增加其研究内容,扩大种植规模,加快明确其生长特点及配套的栽培技术。7、杂草药效比较试验中,两个处理对稻田的杂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达90%以上,水稻生长正常。一次用药处理与两次喷药处理对施药后30天稻田防效降低不明显,药效期仍较长,控草效果较好。可见,从用药量、人工成本及药效综合来看,本试验中一次用药处理可在岗埠农场稻田杂草防治中推广。8、稻纵卷叶螟药效比较试验表明,10%甲维·甲虫肼悬浮剂和26%甲氧·茚虫威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杀虫和保叶效果,均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防效均较好。虫害正常年份用10%甲维·甲虫肼悬浮剂30g/亩或26%甲氧·茚虫威悬浮剂25g/亩就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虫害严重年份可适当增加用药用量,亦可交替使用两种药剂,减轻稻纵卷叶螟的抗药性。9、纹枯病药效比较试验表明,(1)三种新用药剂药后7天病株率低用量高于常规药剂,高用量的低于常规药剂,防效除13%井冈·低聚糖SC 70g/亩高于常规药剂外其它均低于常规药剂;15天病株率除13%井冈·低聚糖SC45g/亩处理高外其它均低于常规药剂,防效除45%三环·嘧菌酯SC 40g处理低外其它均高于常规药剂;(2)三种新用药剂药后7天病指低用量高于常规药剂,高用量低于常规药剂,防效高用量的高于常规药剂,低用量低于常规药剂;15天病指低用量与常规药剂相仿,高用量远低于常规药剂,防效除45%三环.嘧菌酯SC40g处理外,其它均高于常规药剂。三种药剂防治效果差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