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是较常见的耳科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一般临床常见的可能病因包括:病毒感染、内耳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免疫因素、内耳蜗窗破裂、心理因素等。国内外目前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效果的判断主要取决于听力的转归,而容易忽略突发性耳聋的其他症状。耳鸣是突发性耳聋最常见的伴发症状之一,相当一部分患者经过对症治疗后听力症状得到一定的好转甚至恢复,但是耳鸣的症状却无明显好转并仍长期存在或有加重的趋势,对广大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由于耳鸣是患者的一种主观感受,其发病机制也未能明确,目前临床上尚未有较客观的检查方法以及特别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但目前国内外较多采用耳鸣检测来描述耳鸣的相关特征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有助于对耳鸣的进一步了解和临床研究。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的耳鸣特点与听力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07月~2012年07月于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治疗的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耳鸣频率、听力受损频率、耳鸣主观分级、听力损失程度、残余抑制试验结果等临床特点。结果共纳入患者105例,其中,男61例,女44例,年龄11-75岁,平均年龄44.0+10.3岁,病程最短]天,最长180天,平均18.7+35.6天。听力损失程度:轻度30例,中度13例,重度28例,极重度34例;听力受损频率:低频13例,中高频39例,全频53例;伴发耳鸣频率:低频耳鸣41.9%(44/105),中频耳鸣21.9%(23/105)、高频耳鸣36.2%(38/105)。在低频听力损失患者中,低、中、高频耳鸣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76.9%(10/13)、7.7%(1/13)、15.4%(2/13);在中高频听力损失患者中,低、中、高频耳鸣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5.6%(10/39)、28.2%(11/39)、46.2%(18/39);在全频听力损失患者中,低、中、高频耳鸣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5.3%(24/53)、20.7%(11/53)、34.0%(18/53)。经卡方检验,不同听力损失频率的耳鸣频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鸣主观分级轻度听力损失患者:耳鸣1级4例,2级16例,3级9例,4级1例;中度听力损失患者:耳鸣1级1例,2级5例,3级6例,5级1例;重度听力损失患者:耳鸣1级5例,2级9例,3级7例,4级6例,5级1例;极重度听力损失患者:耳鸣1级6例,2级6例,3级10例,4级7例。经spearman秩和相关分析,不同听力损失程度患者间耳鸣级别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其中72例可行残余抑制实验患者的结果进行分析,耳鸣掩蔽曲线为汇聚型的残余抑制试验阳性率为72.0%、分离型为20.0%、重叠型为57.9%、间距型为43.5%;经统计对比分析,汇聚型与分离型、间距型残余抑制试验阳性率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22,P=0.046)。经spearman秩和相关分析,不同听力损失程度患者间耳鸣级别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其中72例可行残余抑制实验患者的结果进行分析,耳鸣掩蔽曲线为汇聚型的残余抑制试验阳性率为72.0%、分离型为20.0%、重叠型为57.9%、间距型为43.5%;经统计对比分析,汇聚型与分离型、间距型残余抑制试验阳性率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22,P=0.046)。将患者的年龄以及DPOAE结果与耳鸣疗效进行比较分析,耳鸣疗效与年龄分布以及DPOAE结果无明显相关性(P=0.19,P=0.41)。对65例行THI评分的患者间THI分级与听力损失程度进行分析比较,THI分级与听力损失程度具有相关性(P=0.000),THI分级越严重的患者其听力损失程度越严重。结论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的耳鸣特点存在个体差异,耳鸣频率多出现在听力受损频率;听力损失程度越严重的患者其耳鸣主观分级越严重;不同掩蔽曲线患者中汇聚型与间距型、分离型相比残余抑制试验阳性率更高,提示汇聚型患者耳鸣掩蔽治疗效果更好。因此,耳鸣检测与听力学检查相结合,可以更全面的了解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的耳鸣症状与听力学改变,对其治疗有着指导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