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牙本质小管方向与粘结界面平行和垂直时,牙本质小管方向对牙本质粘结强度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在不同牙本质小管方向下,增加酸蚀剂浓度和使用不同的酸蚀系统对牙本质粘结强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牙体粘结修复时,窝洞的预备以及不同窝洞预备下酸蚀剂和粘结剂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2013年6月15日-7月15日期间,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收集正畸减数拔除的新鲜无龋上颌第一前磨牙80颗,去除牙周软组织,并用生理盐水清洗干净,将收集的新鲜牙齿浸泡于0.1%的麝香草酚溶液中,4℃低温环境中保存,不超过三个月使用。所收集的牙齿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0颗牙,并用自凝塑料包埋。在喷水状态下用硬组织切片机将A组牙齿按平行于颊尖三角嵴的方向,约距离颊尖三角嵴3mm处切割,暴露牙本质面积大于3mm2的区域为实验区,并将实验区试件切割成4x4x3mm大小的牙本质块;将B组牙齿切割成近远中两块,取其中一块为实验样本,牙冠部剖面中1/3牙本质面为实验区,去除牙根,同样切割成4x4x3mm大小的牙本质块。A、B两组试件分别在显微镜下,观察实验区牙本质界面处的牙本质小管方向,去除不符合条件的试样。符合标准的试件用320目、400目、600目的碳化硅砂纸在喷水状态下顺序打磨。将所有试件用蒸馏水超声清洗2次,每次5min。A、B两组的试件随机分别分为A1、A2、A3,B1、B2、B3组,每组选择8个标准试件,将制好的试件浸于蒸馏水中保持湿润状态。牙本质试件块用自凝塑料包埋于统一模具中,暴露实验区牙本质面,制成标准粘结试件。A1组试件用20%的磷酸凝胶酸蚀15s,彻底冲洗牙面15s,轻吹牙面5s,将试件置于无水乙醇中2min后取出试件,用滤纸从牙本质块边缘吸去多余的乙醇(视觉上牙面光滑即可),均匀涂布Single Bond2粘结剂2次,每次5s,轻吹5s,光照10s;将圆孔直径为2mm的双面胶粘固于试件块牙本质面中央,并将内径2.8mm,高2mm的铜环固定于双面胶上,确保双面胶的圆孔位于铜环内;FiltekTMZ350XT复合树脂充填于铜环内,分两次充填,每次充填1mm,光照40s。A2组试件用35%的磷酸凝胶酸蚀,其他操作与A1组相同。A3组试件从无水乙醇中取出后,吸去多余的乙醇,均匀涂布AdperTMEasy One自酸蚀粘结剂2次,每次20s,轻吹5s,光照10s,同样于铜环内充填FiltekTMZ350XT复合树脂。B组试件的处理方式与A组相同。所有试件制备完成后,将试件置于37℃恒温水浴箱中24h后,用夹具将试件固定于万能材料试验机上进行剪切试验。加载头移动速度为0.5mm/min,计算机自动记录试件断裂峰值时的最大载荷(N),并计算剪切粘结强度值(MPa)。剪切粘结强度(MPa)=最大破坏载荷(N)/粘结面积(mm2)。另外制备3个垂直组牙本质试件块,3个平行组牙本质试件块,按照A、B组的粘结方式,以同样的方法制备成统一试件,用于在SEM下观察纵剖面粘结界面形貌。体视显微镜下观察粘结界面的破坏模式,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断裂界面表面形貌;剪切数据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垂直组牙本质的粘结强度分别为A1:(19.33±1.59)MPa,A2:(21.39±2.34)MPa,A3:(16.88±1.54)MPa;平行组的粘结强度分别为B1:(24.53±1.99)MPa,B2:(25.16±2.88)MPa,B3:(20.83±1.99)MPa。垂直组中,35%的磷酸组的剪切强度大于20%的磷酸组,均大于自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行组中,20%的磷酸组与35%的磷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0%的磷酸组与35%的磷酸组的剪切强度均大于自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的粘结系统下,平行组的剪切强度均大于垂直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本质-树脂剪切实验中,试件的破坏模式主要为界面破坏,平行组与垂直组试件破坏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牙本质小管方向与粘结界面平行时,牙本质与树脂的粘结强度大于牙本质小管方向与粘结界面垂直时。且牙本质小管方向与粘结界面垂直时,35%的磷酸组的粘结强度大于20%的磷酸组;而牙本质小管方向与粘结界面平行时,35%的磷酸组与20%的磷酸组粘结强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不论牙本质小管方向与粘结界面平行还是垂直,全酸蚀组的粘结强度均大于自酸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