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和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传播以其自由度高、交互性强、匿名性和快捷性等特点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逐渐成为当今时代公众利益表达的重要平台,网络舆论也随之出现。一方面,网络的发展带给了民众前所未有的舆论空间,推动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网络舆论表达中也存在着诸多不理性的成分,如情绪化、偏激化等,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因此,如何有效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在网络舆论引导中的作用,促进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成为摆在宣传思想工作部门面前的迫切课题,也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本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网络社会中的舆论表达现象。通过对网络含义及特质的分析,阐释了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作为传播介质在传播上的新特点,揭示了网络媒体在传播渠道、方式、影响力和渗透力等方面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特殊性。进而,分析了网络舆论的概念,将网络舆论定义为:网民对于自己所关心话题(包括公共事务、公务人物、价值观念、历史评析等),以网络媒体为载体,通过以网络论坛为主阵地的网络公共空间,公开表达的具有强烈冲击力和影响力的公共意见。网络舆论具有主体众多、议题广泛而随意、时效性强、复杂多变等特点。
第二部分: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的特征。该部分从著名的“铜须门”网络事件引申出“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的概念。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在我国发轫于对外的网络民族主义情绪,并逐步向社会各个方面或领域扩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它在表达的特质上具有情绪化、偏激化、负向性;在表达途径上,既有以电子邮件、新闻跟帖、BBS为代表的传统途径,也逐步向以博客和播客为代表的新途径延伸。
第三部分: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的形成原因和影响。“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本质上,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是社会现实问题的折射和放大,而经济高速发展的我国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社会网络道德建设的滞后、传统媒体反映舆论的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主观上,网民在网络伦理道德认知和实践上的不健全,部分网民夸大了“言论自由”的绝对性、忽视了自身道德责任、缺乏包容精神、“炒作”成风,加之“意见领袖”的错误引导,强化了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在客观现实上,网络发展的不完善为舆论非理性表达提供了可能,主要表现为网络的虚拟性为舆论表达提供了方便,我国网络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技术监管存在不足、网络媒体议程设置功能失调使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有了一定的土壤。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方面。对公共政策和社会公义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些不当言论触犯了国家法律,对当事人及第三方的正常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四部分: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引导网络舆论。为了矫治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的负面影响,必须充分利用法律和技术手段,加强网络媒体自律,提高个体道德水准,进行综合治理。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在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治理过程中的作用,探索宣传思想工作引导网络舆论的方法和途径,加强主流网络媒体的建设,发挥主渠道的作用;改进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以先进的网络文化为引领,构建多层次的宣传思想内容;主动设置议题,引导网络舆论;积极与传统新闻媒体互动,实行网络舆论立体化引导等方面,从而初步构建较为完整的引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