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历时几千年,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荆州地区作为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明清时期的书院教育对荆楚文化的发展产生过什么影响?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一种与官学、私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书院的兴衰成废对当今的教育改革有哪些借鉴作用呢?本文以荆州地区的书院为例,在查阅方志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从社会史的视角,对明清书院的历史沿革、清代书院教育制度作个案研究,探讨我国古代地方书院的发展状况和制度建设。 上篇 明清时期荆州地区书院的发展轨迹 在全国全省的背景下,对明清两代政府所采取的不同文教政策,来分析书院兴衰成废的阶段历程及张居正毁书院对荆州地区书院的影响。认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直接受到了统治集团的政治路线和文教政策的巨大影响,但教育事业的兴衰又有着自身固有的内有规律。明清时期,荆州地区的书院不仅为荆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当地近代教育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下篇 清代荆州地区书院教育制度研究 结合有关的历史文献资料,从书院的组织机构,书院山长的选聘与待遇,书院的学生管理,书院的考试制度,书院经费的筹措、运作、使用与管理诸方面,对清代荆州地区书院的内部管理中行政、教学和财政管理三大块,作了详细的论述。认为清代荆州地方的书院,其行政与经费的管理是在朝庭支持与官府不同程度的监控下,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公开和民主。这种管理模式一方面是对过去管理中存在弊端的反思,另一方面也与书院经费的来源有关。这种模式,既为书院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书院官学化程度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