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美学是由刘宓庆教授在其著作《翻译美学导论》中提出的,即传统美学思想与具体的翻译实践的结合。从美学的角度来说,翻译就是尽可能地再现原文的审美价值,而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则承担了实现原文审美价值的转换与传达的作用。本文拟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切入,对译林版《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审美再现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翻译客体如何分别在形式系统方面和非形式系统方面实现审美再现,从而为文学翻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作者从译林版《汤姆索亚历险记》中选取了部分具体典型范例,在翻译美学形式系统的语音层,词汇层,句法层和非形式系统的情志意象两个方面对小说进行审美再现研究,结合理论框架对具体范例进行分析,并与原文审美效果进行比较,得出结论。研究发现,译林版《汤姆索亚历险记》在形式系统的三个层面(语音层,词汇层,句法层)与非形式系统的情志意象两个方面都较好地实现了对原文美学价值的再现。就形式系统而言,在语音层,译本主要是利用拟声词和押韵来再现原文的美;在词汇层,译本注重炼词,使用口语化表达,使得译本与原文呈现了较为相近的美学效果;在句法篇章层面,译本在语篇连贯和平行结构上利用连续性动词对特定事件进行生动描述,从整体层面来再现原文的美学内涵。在非形式系统层面,情志意象在小说里往往是不可分的,作者从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两个方面对审美再现进行分析。人物形象方面通过讽刺性描写来抒发对古板迂腐生活方式的批判和对社会风气的无情嘲讽;情感表达方面通过对语言内涵的分析来揭露教育的缺失和沟通的缺乏,旨在引发读者对教育问题反思。在与原文呈现的情志意象效果进行对比之后,发现译本较好地呈现了原作讽刺效果,使得小说在塑造形象和情感表达方面都较好地实现了原文审美效果。翻译美学不仅可以用来作为翻译的标准和依据,而且可以用来研究审美价值再现问题。因此,将翻译美学研究引入文学翻译领域是可行且是很非常有意义的。利用翻译美学对译林版《汤姆索亚历险记》进行审美再现研究,对翻译实践、翻译批评、翻译审美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