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胫骨平台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造成,在累及关节面的同时,也以粉碎性骨折为主,复位难度大,软组织损伤重。既往的复位手法或多或少存在局限性,且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加重了软组织损伤。为提高复位质量,缩短手术时间,微创的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我院研发了下肢轴向牵引器。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的资料,考察下肢骨折轴向牵引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与传统手法牵引切开复位治疗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7月至2018年07月行手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89例患者的资料。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A、B组两组。A组采用手法牵引,共有患者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29-77岁,平均年龄(50.1±13.2)岁,包括 Schatzker Ⅳ 型 7 例,SchatzkerV 型 17 例,SchatzkerⅥ 型 16 例。B 组使用下肢骨折轴向牵引器治疗,有患者49例,男33例,女16例,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48.9±9.5)岁,包括 Schatzker Ⅳ 型 8 例,SchatzkerV 型 21 例,SchatzkerⅥ型20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末次随访膝关节功能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于Schatzker Ⅳ型骨折,术中使用轴向牵引器减少了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两组患者对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膝关节功能相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力线及优良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SchatzkerⅤ型骨折,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相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术后力线,膝关节功及优良率相比力线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SchatzkerⅥ型骨折,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相比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术后力线,膝关节功及优良率相比力线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从术后统计学结果来看,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7.5%,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3%,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A组术后感染率为20%,B组术后感染率为4.1%,有统计学意义(p=0.018,p<0.05)。A组术后血栓率为10%。B组术后血栓率为4.1%,无统计学意义(p=0.268,p>0.05)。结论:下肢骨折轴向牵引器具有安装简单、牵引力量强、操作空间大等特点,不仅能复位骨折,还能够维持解剖复位后的骨折块的位置,减少了手术参与人员,适用于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使用牵引器治疗,能够降低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更方便进行对骨折进行复位,在MIPO技术的辅助下,能减少术中出血及对软组织的损伤,降低了感染率。我们还认为牵引器的使用能使骨折复位后的形态更接近原有解剖形态,患者术后功能更好,尽管在统计学上并无明显差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