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也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一种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机会性感染而导致的外阴阴道炎症,是最常见的妇产科感染性疾病。Sobel报道美国妇女患VVC者居阴道炎的第二位。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RVVC),则是指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念珠菌学检查阴性后,又出现症状,经念珠菌学检查又阳性或1年中发作4次或以上则称为RVVC。Hurley等报道,约75%的妇女一生中至少患过1次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其中40%-50%经历过至少1次复发,约5%可反复发作,并且近年来患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对VVC的诊断常用5-10%NaOH或KOH溶液悬滴检查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如在直接镜检下发现大量菌丝和成群芽胞则有诊断意义,如只见芽胞而未见菌丝,念珠菌在阴道分泌物中可能只属于正常带菌,无临床意义。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由于长期外阴瘙痒、灼痛,影响工作和性生活等给妇女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因而引起国内外妇产科大夫的重视,对其病因及规范治疗进行广泛研究,以适应临床工作需要以及解决妇女痛苦。由于RVVC的病因十分复杂,本研究就其自我感染和性传播方面进行探讨,并研究RVVC的合理、有效和可行性治疗。第一部分:RVVC患者的局部病因检查情况目的:通过检测对比RVVC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肛周分泌物念珠菌培养情况,探讨肠道内储存的念珠菌与阴道念珠菌重复感染并反复发作的相关性。方法:用无菌棉签拭取140例RVVC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的肛周分泌物进行念珠菌培养(沙堡培养基)。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全部数据采用计数资料的x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计算法。结果:140例RVVC患者的肛周分泌物念珠菌培养均为阳性,而40例正常人的肛周分泌物只有8例为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 RVVC患者性伴侣局部病因检查情况目的:通过对RVVC患者性伴侣的龟头或者包皮分泌物进行念珠菌培养,探讨RVVC与性传播的关系。方法: 140例RVVC患者性伴侣中有16例患有龟头包皮炎,而另外124例患者的性伴侣无龟头包皮炎,对这140例RVVC患者的性伴侣的龟头或者包皮分泌物均进行念珠菌培养(沙堡培养基),并对患者临床资料和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全部数据采用计数资料的x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计算法。结果:RVVC患者性伴侣有龟头炎或包皮过长者真菌培养阳性率100.00%,而无龟头炎或包皮过长者真菌培养阳性率1.60%。念珠菌培养阳性率在有龟头包皮炎组和无龟头包皮炎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部分:RVVC的治疗探讨目的:探讨三种治疗方法对于RVVC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40例RVVC患者随机分成三个治疗组,A组为单纯全身用药:伊曲康唑(易启康) 0.1 Bid*7天为一疗程,下次月经干净后2天重复治疗,共连续6个疗程;B组为联合用药周期治疗,即全身用药加阴道局部用药:在A组基础上加用克霉唑栓0.15阴道塞药Qd*10天,下次月经干净后2天重复治疗,共连续6个疗程;C组为在B组的基础上再进行维持治疗10天,即克霉唑栓0.15阴道塞药Q3d*3次。结合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全部数据采用计数资料的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计算法。结果:(1)单纯口服伊曲康唑,不管有无阴道局部用药,对于RVVC在近期4周内均有非常好的疗效,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跟踪复查显示,联合用药组的半年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纯口服用药组,而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口服用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联合用药的周期治疗B组与维持治疗C组比较,其近远期复发率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文结论1.肠道内储存的念珠菌可能是导致阴道重复感染并反复发作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原因之一。2. RVVC不同于性传播性疾病,其性伴侣不必常规抗真菌治疗,但当男性伴侣有包皮过长、龟头炎时,可通过性生活使女方反复发病,所以建议最好同时口服抗真菌药物和局部用药治疗。3.联合用药周期治疗是治疗RVVC有效、可行、经济的方法,本研究采用长时间小剂量抗真菌治疗(易启康0.1 Bid*7天+克霉唑栓0.15阴道塞药Qd*10天,共6个疗程)能有效提高治愈率和降低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