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油田注水井深部调剖技术研究与应用

来源 :西安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c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长庆油田采油四厂绥靖油田低渗透油藏特性:三叠系延长组长4+5、长6油藏裂缝和高渗带普遍发育,注水开发过程中见水井多、含水上升快、水驱波及效率低及产能损失严重等开发矛盾,开展堵水调剖研究,实施控水稳油措施,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
   通过研究绥靖油田储层特征,分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调研国内外注水井深部调剖技术研究现状,借鉴相近油藏开发的经验教训,采用深部调剖技术,研制开发调剖体系,利用深部调剖防止层内绕流、层间窜流,阻止后续注入液绕过封堵区再窜到高渗透层,改善吸水剖面,启动低渗透层,采取“堵调驱相结合”的治理思路提高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开展大量的室内实验研究,开发出适合采油四厂低渗透油藏“缔合聚合物水驱流向改变剂”深部复合调剖体系,对体系中的各种堵剂进行室内系统评价,优化堵剂的注入参数及注入工艺,投入现场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为长庆油田采油四厂低渗透油藏“控水稳油”的有效手段。
其他文献
多波技术能够为复杂储层油气藏勘探提供有利的解决方案,体现其优势的关键之一在于有效的转换波成像。弹性逆时偏移是针对多分量地震数据的成像方法,在转换波成像方面具有理论优势。但是弹性逆时偏移转换波成像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从多分量数据处理的整体流程着眼,围绕影响弹性逆时偏移转换波成像的前期处理、波场模拟方法、成像方法和计算效率开展了理论分析和研究。
  弹性逆时偏移的输入是多分量地震数据。但是传统处理流程首先将多分量数据分为标量纵横波数据,然后分别实施不同处理。因此处理过程改变了数据的形态和纵横波之间相对
本论文以孤东油田为例,针对河流沉积系统中的曲流河储层独特地质特征进行研究。由于曲流河的频发迁移、摆动,导致不同时期点坝的侧向侵蚀切割形成复杂连片、带状沉积。而目前对地下曲流带的研究也只局限于对曲流带平面形态展布的刻画。本论文借助具有较高垂向分辨率的钻井资料以及具有较高横向分辨率的地震资料细致地刻画地下曲流带内部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结构单元的分布特征,并以岩芯分布的分析测试数据推演点坝内部各结构单元的物性分布特征。以期形成一套对地下曲流带储层结构解剖的系统解释方法。
  曲流带边界主要发育废弃河道。废弃
综合应用油气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岩石力学、矿物岩石学、油气地球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断裂-盖层的时空有效性为核心,深入探讨了长岭断陷龙凤山-东岭地区断-盖耦合控藏机制机理,对断-盖耦合控藏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
  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定量评价了研究区断层活动性和封闭性,明确了断裂的时空有效性与油气运聚的关系。龙凤山地区断裂仅在第一期成藏早中期(距今106.3~103.0Ma)对油气起到垂向输导作用,第一期成藏晚期(距今103.0~101.5Ma)和第二期(距今94.5~81.5Ma)主要
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油气藏的精细描述发展成为地震勘探的重要目标,对地震采集、处理和解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接收到的地震数据获取地下介质中的构造成像和参数分布是地震处理中的关键问题。全波形反演是数据域反演中的典型问题,基于正演数据与观测数据之间最优匹配的准则,试图重建地下介质参数的全波数信息。随着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全波形反演发展成为地震勘探中的研究热点,并已初步应用到实际数据中,但是对实际数据的要求较高。由于地震数据低频缺失、初始模型不准确和子波未知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具有强非线性的全波形反演
随着油气开采的不断深入,深层勘探,复杂地质体,薄层、薄互层,小规模储集体成为了勘探开发的热点问题。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频率会发生吸收衰减,时频分析技术能够描述地震信号频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从而进行流体识别,储层厚度预测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提高地震资料的时频分辨率,低信噪比下时频域有效信息的识别能力,以及时频域弱信号的识别能力,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分别从线性时频分析方法,曲波变换,二次型时频分析方法这三种时频分析方法出发,针对上述三种情况改进或者提出新的时频分析方法。
  线
新疆蒙其古尔矿床是我国主要的天然铀生产基地,矿层碳酸盐和黄铁矿含量高且分布不均,尽管采用较为温和的CO2+O2中性浸出工艺,但仍存在化学堵塞风险。为了解决既有效浸铀、又避免化学堵塞的难题,本论文对该矿床CO2+O2中性地浸过程中铀的浸出和元素迁移机理进行研究,先后开展了室内“矿层水+NH4HCO3+CO2+O2”与“尾液+CO2+O2”静态浸泡试验,以及野外现场“两抽六注”的CO2+O2地浸条件试验,运用矿物学、水文地球化学和地下水动力学、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对蒙其古尔矿床CO2+O2中性地浸体系铀的浸出
煤层瓦斯含量是重要的瓦斯基础参数,为煤层气的资源勘探、评价与开发、矿井瓦斯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相对精度最高的煤层瓦斯含量测定方法是直接测定法。但在取样过程中有大量瓦斯解吸而造成瓦斯损失,易使测定结果误差较大。相关的模拟和低温试验表明用低温抑制瓦斯解吸法可以极大地减少瓦斯损失量。因此,研究基于冰冻煤体取芯技术测定煤层瓦斯含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含瓦斯煤冰冻取芯钻具设计为目标,开展了冰冻作用后煤体物性及低温条件下瓦斯吸附-解吸-扩散特性研究;提出了一种含瓦斯煤冰冻取芯技术
地下采煤过程中,受采动应力的影响,使处于稳定状态下的煤岩体发生失稳破坏,引起煤岩体内部应力重分布,煤体内部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工作面前方煤体渗透率发生改变,尤其是在高地应力、高瓦斯压力等复杂地质环境中,更易造成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的发生,将会对人员、社会带来惨重的损失。因此,如何消除煤与瓦斯等灾害事故的发生是国内外学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本论文以川煤集团杉木树煤矿 2+3#突出煤层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试验,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现场采动应力测试和瓦斯抽采流量监测,对杉木树煤矿2
控制爆破广泛应用于矿业开采与隧道施工中,其既要求高效破断岩石,又必须减少对保护围岩的损伤。本文以高压水射流精细切缝为基础,提出缝槽水压爆破的控制爆破方法,兼具切槽爆破的定向性和水压爆破的高效性,以达到大范围定向断裂岩石的目的。为将缝槽水压爆破高效定向破岩方法实施应用,需对其理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手段,针对缝槽爆破裂纹定向断裂机理、水压爆破爆炸载荷破岩能效
岩石的强度准则在地下工程和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岩石的强度随其组成结构,受力状态等因素的不同而变化。本文以均质砂岩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了试验研究,理论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岩石的静水应力效应和罗德角效应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揭示了岩石破坏过程中各种效应的产生机理。利用自主研制的多功能真三轴流固耦合系统,对均质砂岩开展了中间主应力效应、静水应力效应和罗德角效应的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岩石破坏过程各种效应的内在机理。并基于此提出了岩石复合破坏模型,利用该模型能够揭示岩石静水应力对罗德角效应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