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宜居城市也从理念走向实践,多个城市也把宜居城市作为发展目标,倡导城市居民生活的舒适性、健康度和安全性。城市公园既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也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园作为建成区内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加强其基础研究,对建设城市生态文明,实现城市区域精细化管理,共同构筑“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取北京市六环以内范围为案例研究区域,以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从人文地理学学科视角出发,论文尝试建立基于功能的城市公园划分新标准,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划分北京市城市公园类型,探讨类型与功能间组合关系,分析和评价城市公园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服务水平,简要阐述城市公园演进过程趋势。力图为科学指导城市公园建设,实现北京市城市公园的合理配置提供决策参考。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城市公园新的分类方法,将城市公园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文化遗址公园、游乐公园、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生态公园。 (2)城市公园至少具有四种重要功能:游憩休闲、生态景观、防灾避难和美育科普。城市公园类型与功能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每个公园一般复合了多种功能,但是各个类型城市公园有不同的主导功能。 (3)北京市六环以内共有148个城市公园,总面积为7293.9 hm2,每个公园平均面积为49.28 hm2。各个类型公园有着不同的分布特点,城市公园规模分布符合规模递减规律,即面积越小,公园数量越多,随着公园规模的增长,该类型城市公园数量逐渐减少。 (4)对北京不同类型城市公园的空间服务水平进行分析,在设定情境下,全市城市公园服务平均水平在1.5左右,高于平均水平的有6个区,分别是西城、东城、石景山、朝阳、海淀和丰台,表现出了明显老城核心指向。与此同时,北京市多数郊区县的城市公园平均服务水平仅在0.5左右,与核心城区差距明显。 (5)北京市城市公园经历了从皇家苑囿到市民化城市公园的演进过程,城市公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日益增长现实需求仍然有较大差距,未来城市公园建设充分注意城市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城市公园设计理念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