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腧穴是针灸疗法的刺激部位,是针灸处方主治的主要因素,明确单一穴位的主治作用及作用特点,是研究针灸处方规律,提高针灸疗效的根本环节。腧穴特异性的研究是对前人经验的再总结,是现代临床发展的必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胃病是临床的常见病,针灸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但因证型多样,虚实寒热复杂,与多个脏腑有关,故而其处方理应不同,根据腧穴的主治特点组成处方是非常重要的。 本实验以无水乙醇诱发的急性胃粘膜损伤模型为研究对象,对与胃腑有密切关系的胃俞、中脘、足三里、梁丘的治疗作用进行比较,以发现和总结各穴在治疗病位、病性、病程等方面的主治特点,指导临床实践。 将健康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胃俞组,中脘组,足三里组,梁丘组,每组7只。以胃粘膜损伤指数,胃粘膜内皮素,全血一氧化氮,胃前后壁、大小弯和贲幽门六点的胃粘膜血流GMBF为观察指标,比较腧穴的特异性。实验结果如下: 1.胃粘膜损伤指数:模型组、胃俞组、中脘组的损伤指数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其余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2.血清内皮素:胃俞组、中脘组、足三里组与正常组和模型组比较,数值均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胃俞组、中脘组、足三里组与梁丘组比较,数值也较低,且均有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梁丘组胃粘膜血清内皮素最高,但与正常组、模型组相比,没有统计学的差异(P>0.05)。 3.全身血清一氧化氮:模型组全血NO的含量远远高于其他各组(P<0.01),其余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4.内皮素与一氧化氮比值:模型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其中中脘组与之有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 5.GMBF:各组流量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各组六个点的血流分配并不一致。 据此,得到结论如下: 1.梁丘、足三里穴对急性胃粘膜损伤,有较好的即时效应。 2.不能肯定中脘、胃俞对于急性胃粘膜损伤的即时疗效。 3.梁丘与足三里之间存在腧穴特异性。 4.梁丘与胃俞、中脘之间,足三里与胃俞、中脘之间也存在腧穴特异性。 5.不能支持中脘与胃俞之间的腧穴特异性。 6.针刺是一种整体调整方式,表现为维持拮抗功能之间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