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正由资源、劳力密集型向资本、科技型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从1979年到2004年,农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6%,种植业产值的年增长速度接近5%。在当前情况下,如何保持中国农业高速稳定的发展?在农业的发展中,各类要素对于产出的增长的贡献如何?对农业经济的增长进行增长因素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回答这些问题。本文首先在文献综述中回顾了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对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这些理论的来源、进步性和不完善之处。同时也对历史上有名的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法进行了回顾。从这些分析中发现索洛的余值理论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适合用于本文所作的中国农业的增长因素分析。在文献综述的最后对国内已有的农业增长因素分析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从中发现,许多类似的研究没有全面和直接考虑生产性固定资产和中间投入对农业增长的影响和作用,因此本文尝试在此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作为文中实证分析的铺垫,本文对中国解放后的农业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根据一些历史特点对整个发展进程进行了阶段划分,分析了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一些主要问题。本文采用由美国经济学家柯布和道格拉斯于1928年最早提出并应用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简称C-D生产函数)分析方法对中国农业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本文的实证分析考察了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中间投入、劳动力、播种面积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份额。此外,还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考虑了自然灾害、生产结构等重大影响因素的作用。对于种植业,关于生产性固定资产和中间投入的数据较难获得,本文使用农用动力和化肥消耗的指标代替固定资产和中间投入指标。本文的劳动和资本及技术三类要素的分类是基于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中能够的传统三要素理论,更早的源头则上溯至18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理论。本文从实证分析中得出,改革以来对产出增长贡献最大的还是现代投入物,在农业中以中间投入和固定资产为代表,在种植业中以化肥和农用动力为代表。相比而言,传统投入要素如劳动力和土地的作用要小得多。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产出增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表明,我国农业已脱离了纯粹传统农业的发展格局,正在步入现代农业的增长阶段。另一方面,政策变动的激励和压抑效应在改革以来的实践中已有正反两方面的验证。基于此,本文认为,我国农业发展政策的重点应该在保证现代投入要素供给的同时,加强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与推广普及,配合组织制度的完善和规模效率的提高。在文章的最后,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中国的农业政策制定提出了建议:第一是改革现行农业管理体制;第二是改革完善农业科技开发机制,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这是从当前农业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于产出增长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的结论中得出的;第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一点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是基于当前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越来越低的特点,也是农业产出高速发展的要求;第四是制定符合国际惯例的保护农业的政策和法规,这一点是为了保护农业从业人员的相对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