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虚与类风湿关节炎骨代谢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h_1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肾虚与骨代谢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探索通过现代医学解释肾虚与类风湿关节炎骨代谢紊乱的潜在关联。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70例,将患者按照肾虚证的分类标准划分为肾虚组和非肾虚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发病年龄、病程、绝经状态、药物使用史、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骨密度、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C-反应蛋白、血沉等。采集受试者外周血5ml,分离血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受试者血清中3个骨代谢标志物水平,分别是I型胶原蛋白羧基末端肽(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CTXI)、I型前胶原分子的氨基末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I N propeptide,PINP)、N-中段骨钙素(N-terminal mid-fragment of osteocalcin,N-MID-OT)。其中CTXI为骨吸收标志物,PINP以及N-MID-OT为骨形成标志物。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肾虚组与非肾虚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以及骨代谢标志物水平差异,并进行骨代谢标志物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肾虚组与非肾虚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临床特征资料方面,如年龄、性别、病程、发病年龄、绝经后患者比例、自身抗体水平、糖皮质激素使用史、抗风湿药治疗方案、疾病活动度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2)肾虚组与非肾虚组患者在腰椎、股骨颈、全髋关节骨密度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3)对于骨形成标志物N-MID-OT及PINP,肾虚组患者N-MID-OT水平中位数(?分位-?分位)为14.52(10.25-22.50)ng/ml,显著低于非肾虚组患者21.31(15.85-34.09)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肾虚组患者PINP水平中位数(?分位-?分位)为7.10(5.91-8.83)ng/ml,显著低于非肾虚组患者7.79(6.83-10.20)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0.05)。(4)对于骨吸收标志物CTX-I,其血清水平中位数(?分位-?分位)在肾虚组与非肾虚组之间无显著差异(3.68(2.56-6.12)ng/ml vs 4.23(2.39-5.33)ng/ml,P=0.814>0.05)。(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血清CTX-I水平与肾虚证型无显著相关性(r=-0.029,P=0.816>0.05)。患者血清CTX-I水平与DAS28评分呈正相关性(r=0.340,P=0.010<0.05),与压痛关节数呈正相关性(r=0.281,P=0.021<0.05),与是否使用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呈负相关性(r=-0.322,P=0.012<0.05)。(6)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血清PINP水平与肾虚证型呈负相关性(r=-0.261,P=0.041<0.05),血清N-MID-OT水平与肾虚证型亦呈负相关性(r=-0.360,P=0.003<0.05)。其中PINP水平与患者腰椎BMD测量值呈负相关性(r=-0.379,P=0.029<0.05)。结论:(1)肾虚型相较于非肾虚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骨形成标志物N-MID-OT、PINP水平更低。未发现肾虚证型与患者骨吸收标志物CTX-I水平的相关性。(2)肾虚与类风湿关节炎骨代谢紊乱显著相关,其中主要与骨形成抑制相关。未发现肾虚与类风湿关节炎骨吸收状态的关联。(3)肾虚可能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成骨细胞功能降低、骨量丢失速率加快相关。肾虚型相较于非肾虚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能具有更高的继发性骨质疏松风险。
其他文献
线粒体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质中,是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分子。人类的mtDNA由16569个碱基对组成,其高变区相对具有更多的信息位点,适宜追溯历史事件,现已经广泛应用于推导早期人类历史。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现代藏缅人群源于原始氐羌部落。本实验室的先前研究结果提示“北方藏缅民族(藏、羌、氐)更能代表藏缅民族”。我们以居于四川的羌族、甘肃的白马藏族和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其东缘区的藏族群体为代表,采五个地区人群
目的:比较超声辅助定位和实时引导技术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椎管内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探讨不同超声引导技术对该类患者穿刺成功率、穿刺效率的影响,旨在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椎管内麻醉提供一种更合适的超声引导方法。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拟在椎管内麻醉下行髋部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114例(年龄≥70岁),随机分为超声辅助定位组及超声实时引导组。辅助组通过超声提供的最佳穿刺点、穿刺
目的:1.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总结针刺治疗IBS-D的选穴规律,为“以俞调枢”针刺法治疗IBS-D提供选穴参考。2.评价“以俞调枢”针刺法治疗肝郁脾虚证IBS-D大鼠的脾虚症状、肝郁症状及内脏敏感性的整体疗效,分析“以俞调枢”对肝脾枢机的调节作用。3.探讨“以俞调枢”针刺法对IBS-D大鼠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1.收集和整理近20年内国内外公开发表的针刺治疗IBS-D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血压变异性(BPV)是独立于血压水平之外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BPV可导致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亦是影响急性脑梗塞(ACI)患者长期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讨:(1)END的影响因素;(2)BPV与END的关系;(3)BPV与缺血性中风中医证型的关系;以期为脑梗死早期血压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病区、神经内科
六经体质学说是中医体质学说与六经辨证思想交融结合而形成的新兴的学术思想。目前学术界对六经体质学说的研究方兴未艾,相关领域的学者围绕六经体质学说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有学者以六经体质学说为理论依据,指导临床的体质辨识,并将其运用于慢病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六经体质的体质特征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相关学术理论暂未有人对其进行系统的、综合的整理,同时缺乏一个完整、全面的六经体质理论
目的:本文运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整理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数据,分析中性粒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数比值(NLR)对短期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结合其他危险因素对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可能出现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情况进行概率预测。对NLR值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进行中医早期干预治疗。方法:本研究收集、整理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活血利水法代表方心阴片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心阴片对心力衰竭的作用是否通过PGC-1α途径介导的线粒体能量代谢调控机制。方法:60只SPF级C57BL/6J雄性小鼠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5组,包括假手术组、模型组、心阴片低剂量组、心阴片高剂量组和曲美他嗪组,行主动脉弓缩窄术构建心力衰竭动物模型。小鼠术后情况稳定后开始给药干预,连续灌胃8周时间后用小动物超声仪检测小鼠
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外周关节,因滑膜增生、炎性细胞浸润导致关节肿痛,最终因关节骨质破坏而致残。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肾虚可能与RA疾病活动、病情进展、预后等密切相关。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疾病活动的确定已成为RA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肾虚与RA患者的疾病活动之间的关系,并寻找肾虚型RA病-证诊断
目的:中医学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其理论成果、临床实践可见一斑。相火作为早期的理论产物被历代各大名家不断丰富之下,相火及其相关理论有着更为深刻、广阔的内涵。就在各位医家扩充的过程,百家争鸣,各自赋予其具有个人的特色的理论和涵义。因此,本课题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相火的相关文献进行探讨,对相火的源流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归纳相火的根源、流支以及其相关理论的发展与运用,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方法:本
目的:挖掘目前中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期的用药规律以指导临床治疗,并初步探讨中药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期可能的作用靶点和信号通路。方法:首先从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搜索中药(含中成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PHD)急性发作期的随机对照研究、名医经验、验案、病例报道等。然后提取相关文献中的处方信息,在Excel表格中汇总。将处方信息导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