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拔牙模式对高角型青少年下颌第三磨牙萌出趋势影响的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g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高角型青少年患者经不同拔牙模式治疗后下颌第三磨牙萌出趋势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在2009-2013年在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且治疗结束的患者中选择病历完整的高角型青少年患者54名,年龄12-16岁,颈椎年龄CVS2-4,治疗前第三磨牙牙龄在Nolla分析法6-8阶段。根据矫治拔牙模式分为不拔牙组(A组),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组(B组)以及拔第二前磨牙组(C组)。所有的曲面体层片和头颅侧位片均由Wincelph8.06软件进行定点测量,三次测量取平均值。研究一:头颅侧位片和曲面体层片对线距测量相关性的研究。在60名研究对象中抽取20名面部对称性较好患者的治疗前曲面体层片和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研究。测量项目为R-Id:升支前缘点与下齿槽缘点距离;Go-Me:下颌角点与颏下点距离;Co-Me:髁顶点与颏下点距离。对头颅侧位片上的测量与曲面体层片左右两侧的测量进行相关性检验,评价曲面体层片用于测量磨牙后间隙的可靠性。研究二:不同拔牙模式对高角型患者下颌第三磨牙萌出趋势的影响。治疗前、后曲面体层片的测量项目如下:RES-R:右侧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最突点到右侧牙合平面ROP的垂足与右侧升支前缘点的距离RES-Xi:右侧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最突点到右侧牙合平面ROP的垂足与右侧升支中心点到右侧牙合平面垂足间的距离RDM3:右侧下颌第三磨牙近中最突点至远中最突点连线距离RRI:右侧磨牙后间隙R比值。RES-R/RDM3RXi I:右侧磨牙后间隙Xi比值。RES-Xi/RDM3RM1-MP:右侧下颌第一磨牙长轴与MP平面右上交角RM2-MP:右侧下颌第二磨牙长轴与MP平面右上交角RM3-MP:右侧下颌第三磨牙长轴与MP平面右上交角RM1-PP:右侧下颌第一磨牙长轴与腭平面右上交角RM2-PP:右侧下颌第二磨牙长轴与腭平面右上交角RM3-PP:右侧下颌第三磨牙长轴与腭平面右上交角RM2-M3:右侧第二第三磨牙长轴夹角按照上述定义依次测量左侧对应项目,分别记为LES-R、LES-Xi、LDM3、LRI、LXi I、LM1-MP,LM2-MP,LM3-MP、LM1-PP、LM2-PP、LM3-PP、LM2-M3。使用SPSS13.0统计学分析软件分别比较不同拔牙模式组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萌出趋势的变化是否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三组间第三磨牙萌出趋势变化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R-Id的测量头颅侧位片与曲面体层片右侧、左侧均有显著相关,相关系数CR分别为0.625、0.606(P<0.05)。Co-Me的测量头颅侧位片与曲面体层片右侧、左侧均有显著相关,相关系数CR分别为0.819、0.808(P<0.05)。Go-Me的测量头颅侧位片和曲面体层片左右两侧均无显著相关。2不拔牙矫治组(A组)治疗前后磨牙后间隙ES-R增加1.91±0.8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相对于下颌平面角倾斜度分别增加3.32±1.22°、2.40±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拔第一前磨牙矫治组(B组)治疗前后磨牙后间隙ES-R增加了7.61±0.75mm,ES-Xi增加了8.32±1.00mm,相对比值RI增加0.24±0.11,Xi I增加0.20±0.03。第一磨牙倾斜角M1-MP增加了4.14±0.58°,M1-PP增加了4.32±0.65°,第二磨牙倾斜度M2-MP增加了1.62±0.81°,M2-PP增加了1.99±0.84°,以上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拔第二前磨牙矫治组(C组)治疗前后磨牙后间隙ES-R增加了11.6±1.06mm,ES-Xi增加了12.9±1.15mm,相对比值RI增加0.36±0.03,Xi I增加0.37±0.03。第一磨牙倾斜角M1-MP增加了4.55±1.7°,M1-PP增加了6.64±1.01°,以上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曲面体层片上下颌第三磨牙磨牙后间隙ES-R、ES-Xi、RI、Xi I左右两侧有统计学差异(P<0.05)。ES-R右侧比左侧大2.55±0.4mm,ES-Xi右侧比左侧大4.43±0.54mm,RI右侧比左侧大1.50±0.32,Xi I右侧比左侧大0.09±0.02。反映磨牙倾斜度的指标左右两侧并无统计学差异。6反映磨牙后间隙的变量ES-R、ES-Xi、RI、Xi I治疗前后的变化三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拔第二前磨牙组磨牙后间隙增加量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大于不拔牙组。反映磨牙倾斜度的变量只有M1-MP、M1-PP组间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1)。拔第二前磨牙组M1-MP、M1-PP增加量大于拔第一前磨牙组以及不拔牙组。结论:1曲面体层片可作为评价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状况的可靠工具。2拔牙矫治能有效增加高角型患者下颌第三磨牙磨牙后间隙。3拔牙牙位的不同会对高角型患者下颌第三磨牙磨牙后间隙产生影响,拔第二前磨牙矫治较拔第一前磨牙矫治更能有效增加下颌第三磨牙磨牙后间隙,进而增加其萌出机会。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门诊根尖周炎患者的根尖X线片的阅读和统计,探讨门诊患者根尖周炎患病率的分布规律,根尖周骨质病变程度与性别、牙位的相关性,根管治疗率与牙位、性别的相关性,丰
目的:观察干燥综合征(Sj(o)grenssyndrome,ss)唇腺组织中核因子-κB(nuclearfactorkappaB,NF-κB)的分布、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初步探讨NF-κB在干燥综合征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