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因导入法是培育小鼠动物模型的有效手段,本文分别以微卫星标记及斑秃表型为选择标准,通过反复交配的策略,将目标基因组片段导入新的遗传背景中,获得了新的被毛稀疏小鼠。1以微卫星为标记培育2种Plcd1修饰基因导入系小鼠前期工作发现在C57BL/6J(简称B6)小鼠基因组上有4个位点对DBA/2J背景的snthr-1Bao小鼠被毛疏密程度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本实验首先在4个具有调节效应的基因组区域内选择微卫星为标记,在第2号染色体上32-68cM范围内选择D2Mit156, D2Mit249, D2Mit62;第5号染色体上24-84cM范围内选择D5Mit356, D5it314, D5Mit409;第742.7-52.7cM范围内选择D15Mit71,D15Mit29,D15Mit171。随后将C57BL/6J小鼠与snthr-1Bao小鼠配种,并通过微卫星标记在后代小鼠中选择带有C57BL/6J相应基因组片段的后代,互交其后代,并将互交后得到的后代继续与snthr-1Bao小鼠回交配种,经过连续6次回交,最后互交及选择,获得了2种分别携带C57BL/6J小鼠第2号、第15号染色体具有调节效应基因组片段的snthr-1Bao稀毛小鼠,并证实来自C57BL/6J小鼠第2号染色体上的修饰位点可加重斑秃症状、导致被毛减少,第15号染色体上的修饰位点可减轻斑秃症状、导致被毛增多。而第5号、第7号染色体上的修饰基因在导入过程中小鼠未能成功繁殖后代。本实验为相关基因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及化妆品评价提供新的模型。2一种C57BL/6J背景斑秃基因导入系小鼠的培育斑秃样小鼠AAtj是在昆明种小鼠生产繁殖过程中被发现培育而成的一个突变品系,突变基因呈单基因隐性遗传。该小鼠幼年时被毛正常,随着年龄增长,背部毛发局灶性稀疏,并缓慢进展,最后几乎全身无毛,这与人类疾病斑秃的临床症状较为相似。由于该斑秃样小鼠遗传背景复杂,为了定位、鉴定斑秃突变基因及研究资料的对比,需要“纯化”其遗传背景。本实验将AAtj斑秃样小鼠与C57BL/6J、鼠交配繁殖得到F1代小鼠。F1代含有突变基因但无斑秃表型,F1进行互交得到F2,F2中纯合子即表现为斑秃,再将F2代的斑秃样小鼠与C57BL/6J小鼠交配,得到F3代,F3代互交得到F4代小鼠,如此反复,一直进行到第8代,取F8代中的斑秃样小鼠互交,保种。建立了同源导入近交系斑秃样小鼠。在此基础上对F6代2月龄斑秃基因导入系小鼠的主要脏器、免疫器官及不同发育阶段的皮肤组织(从初生至8周,每周一次)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斑秃突变小鼠4周龄以后毛囊数量逐渐减少,皮肤厚度较野生型显著增加,免疫组化显示皮肤毛囊周围CD8阳性细胞浸润。本实验纯化了斑秃模型小鼠的遗传背景,为模型价值评估及对突变基因的定位鉴定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