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上河南曾因其优越的生态环境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但是自北宋以后由于生态环境明显恶化而丧失了在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尤其是民国时期,河南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到有史以来的最低点。各种自然灾害层出不穷,水、旱、蝗、风、雹等纷至沓来、迭相交织,既给河南的人口、社会、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又导致了河南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国民政府时期河南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从自然方面来讲主要是频繁的气候灾害与河流泛滥等自然因素。这一时期,河南气候灾害发生的类型多、频率高、范围广、危害重,其对河南生态环境的打击主要是破坏人文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暴雨引发的洪水及河流泛滥决口淹毁农田、村庄、房屋、堤坝,造成重大灾难。由此导致的水土流失、河渠雍塞、水系紊乱、土地沙化、盐碱化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泛区的地表形态、植被结构,使原来的生态环境面貌发生变化。干旱造成水资源短缺、土地干裂、土壤沙化加剧、植物死亡,还会诱发蝗灾,使得大面积农田被啃食一空,引起农业生产困难,农作物减收甚至绝收;大风则剥蚀土壤引起土地贫瘠化、沙化等。从人文方面看,河南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还与当时的经济凋敝、政治腐败、战争不断、饥荒频发等社会因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些因素一方面使河南社会经济惨遭浩劫,造成河南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另一方面也极大弱化了河南改造生态环境的力度及成效。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政府时期诸种社会因素是河南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国民政府时期,面对气候灾害、河流泛滥、蝗灾和森林资源匮乏引起的严重生态后果,国民党河南省政府制定治蝗、造林措施,进行治蝗和造林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是,蝗害依然严重、森林未见增加、生态环境总体上继续恶化的事实,说明了这种改造是微弱的、零星的、局部的,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极其有限,没有也不可能从整体上改善河南生态环境的面貌。国民政府时期河南生态环境的全面恶化,不但给当时的河南社会、经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给新中国成立后的河南遗留下了沉重的生态债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