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中小学(幼儿园)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项目作为市级见习教师培养制度,促进了教师职前与职后教育的衔接,是一次开创性的探索和创新。如今,该项目的推进与实施已进入第8个年头。作为2016年该培训的亲身经历者,在参与入职培训的过程中尚存一些感受与困惑。本研究以受训见习教师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调研该培训的实施现状,发现当前在见习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该培训的优化方向。为了达成研究目的,对近年来的有关文献进行梳理,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建构主义视域下的教师知识学习理论,以被培训者为切入点,深入上海市B区进行调研,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策略,对200余名小学见习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选取12名见习教师、6名带教导师和2名项目负责人进行访谈,进行相关资料和数据的整理、收集与分析。研究发现,受训小学见习教师的学历、职前专业背景有较大差别。由于已有经验的不同,不同群体被培训者在对培训的需求和参培后的获得情况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当前培训总体上取得一定的成效,受训者总体对该项目持积极态度、正面评价。但当前规培的实施无法完全贴合被培训者的需求,体现在形式与内容较为“统一”,课程内容设置未根据不同见习教师需求差异进行分层;时间、形式、考核与评价方式缺乏灵活性。被培训者感到个体获得的外部支持较为单薄。基于上述研究发现,今后的培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建议相关课程方案的设计与制定者能够深入了解当前不同群体的见习教师对培训的不同需求,并以此为基础来优化、调整培训的内容,例如分层多样开展培训、提供针对性指导、挖掘多元需求等;优化培训的形式与考核方式,提升培训效率,例如借助阶段性知识技能检测、精简课程提质减负等;用好“互联网+教育”环境,构建专业发展合作关系,例如利用信息技术对接更丰富教育资源、加强合作与资源统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