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核心,在现代经济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对社会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产生重大影响。而银行业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否持续稳健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随着各项改革的全面推开和不断深入,我国银行业正逐步走向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并通过发展改革逐步解决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由于银行业本身固有的脆弱性、整个经济金融环境的制约、银行体系健全和完善过程的渐进性以及其历史形成问题的惯性等原因,当前我国银行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还面临不少的困难和挑战,诸如如何防范和化解银行业的风险及危机、如何建立和完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内部机制、如何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如何促进资本充足率的持续提高以及如何促进银行业的持续创新能力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完善,有赖于一个相对高效率的银行业监管体系,从外部持续制约和改进银行业稳健发展。从定义来看,银行业监管主要是指为了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规范监督管理行为,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银行主管机关根据法律赋予的权力,依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运营情况实施监督和管理,以维护正常的金融秩序,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从内容来看,银行业监管主要包括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加以监管,主要有市场准入、日常经营管理以及市场退出等方面监管。从内涵来看,银行业监管效率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监管机构的监管效率,二是被监管机构的监管效率,三是监管运行外部环境的效率促进。其中,三个层面之下,又存在两大部分的量化和非量化指标。一部分是不可量化的,包括维持宏观经济金融环境的健康运行,监管机构与被监管机构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另一部分是监管机构与被监管机构各种可量化的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差额,以及与监管目标相匹配的各项监管指标的改善,如资本充足率的提高、不良贷款比率的减少等。当前,我国银行监管还存在低效率的问题,如监管体制弊端、监管机制僵化、监管人员素质总体水平尚有待提高、监管手段和技术还有待完善、银行业机构内控机制不完善、缺乏市场外部监督和法律体系不完善等。从发达国家银行监管体系及效率实践来看,给我国以下启示:管理模式要创新,走综合性监管模式;完善法律体系建设,确保法律对银行监管的规范性和指导性作用;监管目标要在稳定性与效率之间进行适当协调;加强监管人员队伍建设和监管手段创新;同时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加强社会外部力量约束等。为此,通过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银行监管效率的实证分析,我认为要提高我国银行业监管效率,应该采取以下对策措施,主要包括:监管模式逐步走向混业型,有步骤的建立和实施综合性监管;赋予监管机构相当程度的独立性;建立高效的监管协调机制,降低协调成本;加强信息披露,增加银行信息透明度及真实性;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加强被监管机构内控机制和完善银行同业之间的自律机制;从国家宏观调控出发,制定合理的金融政策,创造良好的监管外部环境;建立健全银行监管法律法规环境,完善银行监管执法;强化社会监督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