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前锯肌平面阻滞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选择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法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B组:超声引导下单纯罗哌卡因前锯肌平面阻滞组;C组: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前锯肌平面阻滞组。记录瑞芬太尼、中长链丙泊酚的术中使用量及舒芬太尼的术后24小时使用量,并记录镇痛泵有效铵压次数、拔管时间和PACU停留时间;观察并记录T1(拔管后即刻)、T2(出PACU时刻)、T3(拔管后2h)、T4(拔管后4h)、T5(拔管后8h)、T6(拔管后12h)、T7(拔管后24h)患者的视觉模拟(VAS)评分,统计自控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补救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结果对比显示B、C两组的中长链丙泊酚用量明显低于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C两组的瑞芬太尼用量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比较意义(P<0.05);C组的中长链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与B组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A组比较,B、C两组气管拔除时间明显短于A组(P<0.05);三组的PACU停留时间无明显差别(P>0.05)。2、拔管后24h内,B组与A组相比,在T1~T4期间各点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C组与A组相比,在T1~T7期间各点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B组与C组在T1~T4期间各点的VAS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T5、T6两点,C组与B组之间VAS评分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C组VAS评分明显低于B两组;在T7时刻,三组的VAS评分相似。(P>0.05)。3、C组术后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均低于A、B两组(P<0.05);A组术后并发症出现呕吐7例,B组出现2例恶心,C组没有出现明显的Dex剂量依赖性副作用。结论:术前行术侧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前锯肌平面阻滞可延长有效镇痛的时程,减少术后全身阿片类药物的总消耗量,并在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下提高康复质量,较单纯罗哌卡因前锯肌平面阻滞获得更佳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