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和培养。因此,师资培养成为了当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对于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而言,要求素质结构的合理性越来越突出。由此,“双师型”教师培养也成为了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但目前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和评价问题重重,一是评价的科学性欠缺,各行业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标准。二是评价的系统性较差,准入体系不健全。“双师”实践性的职业特点导致针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顾此失彼。三是评价缺乏针对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不完善,导致针对“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效用大大降低,未能从制度上修正“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首先,本研究在理清“双师型”教师概念的基础上,从能级理论、激励强化理论、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及需求层次理论四方面深入阐述了“双师型”教师评价的理论依据,并根据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的双重属性,总结了有针对性的评价原则。其次,结合“双师型”教师评价调查问卷中反应的概念认识模糊、评价指标及主体不健全和激励机制的缺失等实际问题,从教师准入、考评办法和制度设计等层面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分析。最后,主张从全面和重点、动态和静态的指标体系建设上,有针对性的实施高职“双师型”教师评价,试行高职院校师资职称“单独评审制”,并从制度设计上对各项评价措施逐步予以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