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TEl-AML1和BCR-ABL融合基因检测与应用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y4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lineage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TEL-AML1和BCR-ABL融合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临床特征、细胞遗传学特征以及预后的关联情况。   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江西省儿童医院血液科收治的93例初诊儿童B-ALL患者骨髓标本,进行骨髓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应用巢式PCR技术检测TEL-AML1和BCR-ABL融合基因,对检测结果阳性的标本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进行融合基因定量检测;并检测首次诱导治疗末(d33)融合基因表达量。   结果:   1、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运用巢式PCR技术检测93例初诊B-ALL患儿骨髓标本,发现17例TEL-AML阳性,9例BCR-ABL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8.28%和9.68%。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TEL-AML阳性组、BCR-ABL阳性组和阴性组,三组间性别构成比、发病年龄、诱导治疗期末CR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三组间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发生率、初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骨髓原幼细胞占有核细胞比例存在统计学差异。   2、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示:TEL-AML1阳性组均未检测到t(12;21)染色体易位,9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患者中有6例检测到t(9;22)染色体易位;阴性组中检测到2例t(8;14)染色体易位,其余均未见染色体形态异常;三组间染色体超二倍体及亚二倍体比例无统计学差异,超二倍体以及亚二倍体患者在d33 CR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3、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结果示:三组患者CommonB-ALL比例分别为76.5%、44.4%、67.2%;PreB-ALL比例分别为23.5%、33_3%、25.4%;ProB-ALL比例分别为0、22.2%、7.5%;三组患者免疫分型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TEL-AML1阳性组和BCR-ABL阳性组髓系抗原表达率高于阴性组。   4、RQ-PCR检测结果示:TEL-AML1阳性组融合基因表达水平范围2.01~454.89%,BCR-ABL阳性组融合基因表达水平范围2.94~1208.62%;BCR-ABL融合基因表达水平高于TEL-AML1融合基因表达水平。在首次诱导治疗末期(d33)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组获得14例骨髓标本中有5例MRD阳性;BCR-ABL阳性组7例标本中有3例MRD阳性。   结论:   1、本研究应用多重巢式RT-PCR检测93例儿童B-ALL患者初诊骨髓标本,检测到TEL-AML1阳性14例和BCR-ABL融合基因阳性9例,阳性率分别为18.28%和9.68%;RQ-PCR的阳性检出率与巢式PCR检测结果一致,具有良好的临床适用性;   2、TEL-AML1阳性患者与BCR-ABL阳性患者在短期预后上无明显差异,但BCR-ABL阳性组初诊时白血病细胞肿瘤负荷高于TEL-AML1阳性组和融合基因阴性组;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部分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 Linc-RAM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及其在骨骼肌干细胞自我更新与分化中的功能  骨骼肌干细胞,也被称为肌卫星细胞(Satellite cells,SCs),
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在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靶细胞在某些发育和病理条件下最终会死亡。这对于控制细胞数量,去除不需要的患病或受损细胞并维持细胞稳态是至关重要的。PCD过程在动物细胞中研究较为详细,但在植物中该过程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与仅具有线粒体的动物不同,植物具有2个产生能量的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叶绿体作为植物细胞中特有的能量转导细胞器且产生ROS,这些特征均表明叶绿体也可
学位
传统杂化方法主要是通过偶联剂对无机纳米粒子进行包覆改性,利用偶联剂的两性化学结构,使改性后的无机粒子更容易分散到有机相中,并通过偶联剂中的有机结构与有机相缠绕在一
按照最初制定的研究计划,两年来,我们逐步开展了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的调研、室内配方研究、性能测试、中试生产,到目前己完成了五十九口井的现场应用。 作为新一代的水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