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住宅价格形成分析及定价模型研究——以成都为案例分析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ivan05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套住房,牵绊着一个家庭的幸福快乐,维系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房地产本该平稳发展,然而,多数城市的房价在最近几年持续走高,推动居住成本不断上涨,房价问题成为政府、企业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价格会在供求关系的调节下自发形成。但是,我国推行住房改革的时间不长,商品住宅市场的发展还不成熟,这使得住房市场不能充分发挥对价格的调节作用,价格需要政府的调控和指导。自2002年以来,住宅市场一直处于被调控状态,但是房价并未出现平稳迹象,反而在2004年和2009年分别出现两次明显的价格拉升,房价越调越涨,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为了探寻这个答案,本文对商品住宅价格的形成进行分析,通过构建商品住宅的定价模型对价格形成过程进行量化分析。本文在对商品价格理论、住宅市场参与主体、住宅价格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后认为,单一的价格理论和主体力量不足以解释住宅价格的形成,住宅价格是在消费者、开发商和政府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了商品住宅的价格上限,开发商的成本和利润为商品住宅划定了价格下限,而二者形成的价格区间为政府的调控提供了空间。受政府调控的影响,住宅价格在此区间进行调整形成最终的价格。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商品住宅的定价模型,并以成都的商品住宅市场为例,探索模型在实际中的应用。
其他文献
1998年以来我国公共支出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GDP增速,“十八大”中更是明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建设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应大力增加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现象都表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品供给的投入,但社会呼声和学界研究仍然聚焦在公共品供给不足这一问题上。一方面是政府支出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却是关于公共品供给不足的严厉批判,导致这一现象的真正原因是公共品供给的区域差异。因此研究我国各地
学位
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区域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的关系问题是多年来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顺应对外开放的时代潮流,引进外资规模增长迅速,全省经济增长取
当今世界经济大国无不是依靠技术取得胜利。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经济增长迅速,截止到2011年,我国GDP总量超过五十万亿,实现了伟大的跨越。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只有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