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鲉形目(Scorpaeniformes)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是世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乃至世界海洋渔业的重要资源。随着海洋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及其它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多鲉形目种类出现资源衰退的现象。另外,近缘种间形态十分相似,使得传统形态分类存在较大困难,因此仅按照传统的形态学方法难以对物种进行准确的鉴定;同时,常有因部分鲉形目刺毒鱼类误触刺伤而引起中毒的情况发生,因而对鲉形目物种进行准确的鉴定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基础。近些年来,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DNA条形码已发展成为动物物种鉴定的有效工具。为此,本文测定了采集于中国近海常见鲉形目鱼类COI基因序列,并结合GenBank中下载的鲉形目鱼类同源序列共计6亚目15科57属118种,探讨常见鲉形目鱼类的物种有效性,旨在丰富中国鲉形目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库,为今后鲉形目鱼类准确快速地鉴定提供参考依据,结果如下:在534条平均长度为621 bp(552~652 bp)的序列中共发现335个变异位点,其中217个变异位点来自于密码子第三位(64.78%)。118种形态学鉴定的种类在NJ树中主要延展出了116个分支。其中的105个分支由105个种各自聚类形成种的单系分支,占所有种的88.98%;另外有11个分支由13个种组成,出现种类混杂的情况。116个分支的分支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41%(0~1.65%);分支间平均遗传距离为22.28%,分支间的遗传分歧约为分支内遗传分歧的54倍。基于K2P替代模型的亚目内和亚目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12.67%(4.10%~21.42%)和23.30%(22.39%~24.09%);科内和科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11.35%(0.36%~18.96%)和21.52%(18.14%~23.77%);属内和属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4.01%(0~15.39%)和20.02%(12.95%~25.75%);种内和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81%(0~17.98%)和9.94%(0.47%~22.70%),种间遗传距离约为种内遗传距离的12.27倍,种间种内差异相对明显。除去样本数量为1的种类外(33种),超过96%的种类其种内分歧小于2%,超过89%的种类其种内分歧小于1%;另外有3个种类的种内遗传距离大于2%阈值。表明鲉形目中绝大部分种类均能满足2%阈值的参考标准。ABGD分析中强烈支持划分为112组,与形态学鉴定的118种相近。上述结果表明DNA条形码能对鲉形目绝大部分种类(>88%)进行有效的鉴定,但对于高阶分类水平不能很好的区分。研究结果支持将斑头鱼(Agaammus agrammus)归为六线鱼属(Hexagrammos)的观点;认为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kumu)和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为同种异名,为绿鳍鱼(C.kumu);根据相关文献及本研究中在分子水平上出现较大的分歧,推测来自于南海海域的印度鲬(Platycephalus indicus)存在隐存种;环纹蓑鲉(Pterois lunulata)和肩斑蓑鲉(P.russelii)亲缘关系较近,环纹蓑鲉可能从肩斑蓑鲉中分化出来;杂交可能使得原本存在着谱系拣选不彻底的两个种类:铠平鲉(Sebastes hubbsi)和长棘平鲉(Sebastes longispinis)出现更小的遗传分歧。部分种类可能受到人为因素、种间杂交导致基因渗透或者近期辐射进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了聚类混乱的情况,今后应结合多个分子标记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