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理论看林纾的翻译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i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初,翻译小说盛极一时。林纾(1852-1924)当时从事西方文学的译介工作,是中国翻译史上一位既多产又颇具影响力的译者。 林纾的不忠实的翻译很受当时读者的欢迎,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文化冲击。根据以原文为依归的传统翻译理论,从是否忠实原文的角度去评价林的译文,是无法解释这种独特的翻译现象的。本文试图从接受理论这个角度给这种翻译现象一个合理的解释。 论文首先对本文的理论基础做了阐释。以康士坦兹学派的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理论标志着文学批评由重作者、重作品向重文本、重读者的关系的转变。接受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期待视野”。笔者认为,接受理论能够对上述“林纾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论文的第二章从文学期待视野和生命经验视野两方面分析了清末民初读者的期待视野。文学期待视野包括读者可接受的译入语语体、文体、小说的叙事方式和题材。生命经验视野则指的是清末民初的社会背景,包括社会的传统观念,民族危机以及西方文明的引进等。 第三章分析了为什么说林纾的翻译是符合当时的读者的期待视野的。本章重点分析了林纾对译入语语体、原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对中西文学的共同点的比较。 第四章分析了林纾的翻译也超越和挑战了当时读者的期待视野。他的翻译提高了小说在文学和社会中的地位,丰富了文学作品的题材,打破了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叙事方式,引进了西方小说的写作技巧,并且使当时的中国读者认识到了西方文学的价值。因此,林纾的翻译扩大了当时读者的文学期待视野。此外,林纾的翻译也改变了当时读者的生命期待视野,如对中国传统的父权观念、伦理道德、以及婚姻爱情、男女平等等传统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文章的结论是译者的翻译活动涉及多种因素。成功的译文离不开读者的参与。译者应当对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有足够的了解,但是译者也不能一味迎合读者的视野,而应当适当地扩大他们的视野,从而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
其他文献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全面启动,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版),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
本文通过学习日记和学习策略问卷,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分析了本校80名一年级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学习观念、口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以及成功的学习者与不成功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