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是从窑炉内部结构特征的角度,揭示了唐宋时期馒头窑发展演变的过程,并对馒头窑的区域分布作了初步的分析。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馒头窑考古发现的基本情况,并对以往馒头窑的研究概况进行了回顾。第二部分主要是对该文所用窑炉的年代进行了说明。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馒头窑的发展演变情况。唐宋时期馒头窑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7世纪初期-8世纪初期,这一阶段的馒头窑发现数量较少,窑炉具有原始性,结构不是十分合理;第二阶段,8世纪中期-9世纪后期或稍晚,窑炉数量开始增多,窑炉火膛深浅不一,窑床形制以窄长为主,开始向横宽方向发展;第三阶段,10世纪初期-10世纪后期,这一阶段在保持前一阶段的基本形制上,做出很多有益尝试;第四阶段,11世纪初期-12世纪初期,窑炉数量猛增,窑炉结构及其使用燃料也发生较大变化。出现专门的通风道,较窄长。火膛普遍变深,开始使用炉栅。窑床形制基本为横宽型,面积比例下降。开始以煤为燃料;南方地区馒头窑的使用中心,由广东地区转移到了川渝地区,数量也从以前的十几座发展到该期的五、六十座;第五阶段,12世纪中期-13世纪后期,窑炉规模变的非常高大。通风道高大且深,窑床以横宽为主,燃料以煤为主。该时期各地区的窑炉相对前几阶段而言,更多呈现出一种趋同性。第四部分,首先,分析了窑炉的整体分布,唐宋时期馒头窑的分布以北方地区为中心,而北方地区又以河南、河北、陕西最为集中;南方地区以川渝、广东地区为主要分布区,其他地区有零星分布。然后,把唐宋时期的馒头窑分为山东地区、河北中北部及其以北地区、河北南部地区、陕西及河南中西部地区、宁夏地区、广东地区、川渝地区及其他地区(包括浙江、江西、湖南地区),其中山东、广东地区的窑炉具有浓重的地方性色彩;川渝地区的窑炉技术在北宋前后可能有不同的源,北宋之前源于当地,之后来自北方。馒头窑窑炉在南北方地区之间及北方地区的内部均存在技术的交流。最后,为结语部分,对本篇论文做了概括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