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心房颤动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主要特点是心房的电活动紊乱和收缩舒张功能障碍。心房颤动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病情严重者可以发生脑卒中、血栓栓塞、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不良事件,还能显著增加患者死亡风险。由于房颤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目前已成为危及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给世界各国造成极大的医疗负担。我国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5-75岁居民的房颤总体患病率为0.7%,≥75岁居民患病率高达2.4%。我国的人口基数庞大,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银发浪潮的到来,随之增加的是房颤的发病率和相关住院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在最新的2020年欧洲房颤管理指南中,对房颤的管理提出了更简洁的管理理念,即“ABC”途径:抗凝和预防卒中、更好的房颤症状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共病的优化管理。药物是房颤治疗的基础,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患者依从性差、抗凝药物使用不充分、出血风险高、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不佳等不良反应,影响了患者治疗的积极性。近年来,导管射频消融术在转复心律和维持窦律的方面明显优于药物治疗,已逐渐成为治疗房颤的一线手段。消融方法虽然在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成熟,但是射频消融术后仍然有30%-50%的复发率。给患者及家庭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因此如何筛选出房颤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从而更加准确评估患者术后房颤复发的风险,从而指导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更个体化的治疗决策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目的:本研究通过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非瓣膜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评估其预测房颤术后复发的价值,从而为临床工作中干预相关危险因素,减少术后复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2019年12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共计142例,均于我院首次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术后规律随访12个月,终点事件为房颤复发,根据术后随访结果,分为术后复发组与术后未复发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相关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生化指标、心脏彩超结果)。运用单因素分析房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明确房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绘制房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预测价值,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尿酸水平患者术后的无房颤复发事件生存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2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其中男性83例(58.5%),女性59例(41.5%),统计分析示患者平均年龄为56.8±7.3岁,术后平均随访10.6±2.6个月,至随访结束共计40例患者复发,总复发率为28.2%,其中持续性房颤复发22例(40%),阵发性房颤复发18例(21%),持续性房颤患者较阵发性房颤术后复发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210,P=0.013)。单因素结果分析表明:复发组患者术前血清尿酸水平(385.6±55.8umol/L)明显高于未复发组(331.3±50.9u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复发组的术前左心房内径(前后径)、超敏C反应蛋白、房颤病程时间均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后,房颤病程、持续性房颤、左心房内径、血清尿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独立增加房颤术后复发的风险。ROC曲线分析显示,当尿酸>349umol/L时预测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具有较高的价值(此时AUC=0.783,预测术后复发的敏感性为77.5%,特异性为72.5%),超敏C反应蛋白>3.2mg/L(AUC=0.660,敏感性为57.5%,特异性为73.5%),左心房内径>38mm(AUC=0.715,敏感性为57.5%,特异性为77.5%)。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当尿酸>349umol/L时,其无房颤术后复发事件生存率较低,术后复发率较高(Log-rank P<0.001)。结论:血清尿酸可能与非瓣膜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有关,当尿酸>349umol/L时提示术后复发的风险较高,在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持续性房颤、术前左心房内径、超敏C反应蛋白、房颤病程是非瓣膜性房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在临床工作中指导我们进行预防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