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秦岭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是我国造山型金矿的主要产地之一。本文对小秦岭地区太华群远、近矿体两条剖面上的黑云斜长片麻岩和斜长角闪片麻岩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旨在查明变质岩蚀变与金成矿的关系。野外调研和镜下观察结果显示,从远离矿体到靠近矿体,各类变质岩的主要矿物组合无明显差异,但蚀变(以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为主)强度显著增强,黄铁矿、黄铜矿和磁铁矿等金属矿物含量明显升高。矿物学分析结果显示,从远离矿体到靠近矿体,黑云母和角闪石蚀变显著增强,使其中的铁和金等成矿元素活化,为之后大量磁铁矿和黄铁矿的形成以及金的沉淀富集提供了物质基础。后生黄铁矿较原生黄铁矿Ag、As、Cu等与金成矿关系密切的元素含量更高,与金矿化关系更密切。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小秦岭地区太华群变质岩的原岩为岩浆岩。从远离矿体到靠近矿体,变质岩Au、Ag、Cu、Pb和Zn等成矿元素的丰度明显升高,表明岩石的蚀变作用使成矿元素明显富集。黑云斜长片麻岩和斜长角闪片麻岩与含金矿石具有相似的REE分布模式,表明金的富集与成矿可能主要与此类变质岩中金的活化、迁移及富集有关。综合已经获得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认为太华群中的斜长角闪片麻岩和黑云斜长片麻岩为金矿化提供了物质来源,燕山期花岗质岩浆活动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热动力。蚀变作用使变质岩中的金发生活化,并随带出的K+、Na+和Fe2+等以络合物的形式在热液流体中向低压处运移。经过一系列强烈的水岩反应,含金络合物分解使金在合适的构造部位沉淀成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