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李通玄的修行观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48280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通玄的修行思想,主要是为了解决顿悟和修行的关系问题。他反对把修行过程看成古今过去三世延续的观点。认为这是凡夫的情见,是错误的把日常观念用于修行,是不符合顿悟原则的。李通玄以顿悟智慧的原理为核心,按涅槃学复性论为理路,在综合道家自然主义哲学和儒家道德哲学的基础上,将《华严经》中讲述善财参五十三善知识事例为内容的《入法界品》作为经体,依《起信论》的“一心开二门”原理整合善财代表的众生修行和五十三善知识代表的菩萨行和佛智慧。而后再把《华严经》中吸引人瞩目的美轮美奂的华藏庄严世界解释成是对智慧修行因果体用的象征和证明。为了强调五十三善知识的统一性,李通玄将他们和十住、行、地、十一地五位修行一一对应,再用十波罗蜜主伴关系来解释他们的差别和联系。最后再用毗卢遮那佛的根本不动智慧来统合修行的全过程。这样就既弥合了顿悟的瞬间性和修行过程长期性之间的矛盾,又解决了众生行和菩萨行的差异性问题。同时还用修行主体变化和智慧本体不动的辩证关系来统一凡夫从发愿到立信、初发心、出世修行、入世菩萨行和无作无功智慧大用的过程。并用智慧本体不变而智慧之万用又不异本体这一即体即用的思想来强调他们的原理一致协调性。李通玄并没有像禅宗那样为了突出智慧顿悟的重要性,而把修行内容完全的内在化和心性化;而是强调复杂多样长期的修行、普度众生和佛果庄严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也就是“周遍”。修行的周遍就是在时间上(三世)和空间上(十法界)的周遍。虽然所有的菩萨都是依普贤万行理想而展开修行实践的,但是在他们对治习气的过程中,还是有初发心、出世、入世、无作无功行等逻辑层次区别的,而这种区别也只是在习气消减多少的意义上才成立的。从智慧的高度上说,习气并没有实体性,所以这种区别也不是实质性的。由于凡夫在发愿修行的第一刻起,在初发心时就得到了佛智慧的全体,所以修行解决的后天习气是假有的,因假有的习气会影响智慧的显现,所以才需要对治。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所显示的人的种种变化和庄严境界都因习气的减少而产生,智慧本体并不会改变。这样就解决了修行“渐渐”和顿悟的一念之间的矛盾,所以一念就是三世,一处就是十法界。这样,对时空的超越性就不在是于佛境界所独有的,而是从修行的一开始就展开的,所以万行都是不离一时的。
其他文献
<正>我省根据《血站管理办法》,将所有原有基层血站归入上一级中心血站管理。丹阳市血站于2008年作为镇江市中心血站唯一的分支机构,正式更名为镇江市中心血站丹阳分站,由镇
[目的]探讨肿瘤标记物在卵巢囊腺瘤(癌)的应用价值。[方法]测定52例卵巢囊腺瘤癌患者血AFP、CEA、CA199、CA125的值 ,分析其在囊腺瘤、交界性囊腺瘤、囊腺癌及三种良性囊腺瘤
贝多芬的晚期处在欧洲最黑暗的时期,他的创作风格也在转变,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三十首(Op.109)就是这时的产物,它之中有许多贝多芬大胆的创新之举。文章通过对这首钢琴奏鸣曲
针对河北省内丘县美丽乡村建设如何从"整治"到"美丽",文章以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10个村为例,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不应仅仅是外貌的涂脂抹粉,而是由内而外,深入挖掘乡村原真灵魂后
基于2000—2014年云南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构建水资源潜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各自的综合评价模型及二者的协调度模型,以探讨云南省水资源潜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变
背景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西方国家约7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糖尿病性心血管疾病。自1972年Rubler等首次提出糖尿病性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概
宗教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一种社会意识,一种社会实体,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把握一个宗教的发展就能把握一段人类发展的历程,同样,通过人类社会的变化也能够获悉某个宗
佛教产生于印度,两汉之际,佛教已逐渐向东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之世,至隋唐蔚为大观。佛教最初在中国传播主要是通过西方僧人的翻译介绍。根据梁《高僧传》的记载,中国佛学
犹太教改革派①是犹太史上对古老犹太教推行改革的首次尝试。它用有别于犹太教传统主义观念的“变化与发展”观来重释犹太教和理解现代社会;它对犹太教所实行的改革成功地保
插画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插画设计已经逐步演变成为表现形式多元化的一门艺术设计,其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