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中风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危害着人类身体健康,给个人、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压力。近年来,我国中风发病率日益增高,并有年轻化的趋势,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解毒通络方是王永炎院士基于“毒损脑络”病机来认识和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临床经验方,该方由三七、栀子和灯盏花组成,用于治疗缺血性脑中风,适应症明确,临床疗效显著。课题前期药理研究确定了解毒通络方的有效成分为三七总皂苷、栀子苷和灯盏花素,并对栀子的提取纯化工艺进行了小试研究;基于此,本课题对解毒通络方中栀子的提取纯化工艺进行了中试研究;建立了解毒通络方中7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了滴丸和片剂的制备工艺,并通过溶出度对比研究确定解毒通络方适宜的剂型。为解毒通络方的开发和应用提供良好的科学依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栀子的提取纯化工艺中试研究本课题合作单位前期已对三七总皂苷和灯盏花素的提取纯化工艺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三七总皂苷和灯盏花素的国家批准文号,可直接提供三七总皂苷和灯盏花素提取物;课题组前期对栀子的提取纯化工艺进行了小试研究,因此本研究主要对栀子的提取纯化工艺进行中试放大研究。栀子的提取纯化中试工艺为:栀子加水提取3次,每次加10倍量水,每次提取1.5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过滤得上样液。大孔吸附树脂湿法装柱,上样,水洗除杂,40%乙醇洗脱。醇洗液回收乙醇,60℃减压干燥即得栀子提取物。三批栀子提取物的平均出膏率为8.2%,与小试结果一致,栀子苷的纯度达到43.9%,高于小试结果,分析原因应为中试所用栀子药材中栀子苷含量高于小试。总之,该工艺成熟可行,栀子提取物质量稳定可控。2解毒通络片和滴丸的制备工艺研究解毒通络片的制备工艺研究:对片剂的填充剂种类、用量;崩解剂的种类、用量;润湿剂的用量等进行考察,最终确定解毒通络片的制备工艺为取复方药粉加入糊精(药粉与糊精的比例为1:2)和3%的崩解剂(CMS-Na),混合均匀后,加入80%乙醇,制软材,制粒,干燥,整粒;合格颗粒加入2%崩解剂和1%硬脂酸镁混合均匀,压片即得。滴丸的制备工艺研究:首先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考察基质的种类、药物的加入方式和顺序、药物和基质的比例、冷凝剂种类、滴距和滴速;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滴丸中药物基质比例、药液温度、滴距、冷凝剂温度等条件进行优选,最终确定的最优工艺为药物和基质的比例为1:1.8,基质选用PEG 1500和PEG4000(3.6:1),储药罐保温温度为80℃,冷凝剂温度为4~8℃(冷凝管下部冰水浴),滴距为4cm,滴速为30~60滴/min。3解毒通络方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方中栀子苷、野黄岑苷、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i、Re、Rb1和Rd的含量测定方法。栀子苷的线性方程为Y=8.63X-1.67(r=0.9999),线性范围为9.35~144.36μg/mL,平均回收率为100.45 ±2.85%(RSD 2.84%);野黄芩苷的线性方程为Y=18.55X-7.42(r=1),线性范围为9.49~303.75μg/mL,平均回收率为95.0±1.62%(RSD 1.71%);三七皂苷R1的线性方程为Y=2.78X-9.59(r=0.9999)线性范围为20.77~166.22 μg/mL,平均回收率为 101.18 ±2.22%(RSD 2.19%);人参皂苷 Rg1的线性方程为Y=2.55X-21.71(r=0.9999)线性范围为84.30~674.42 μg/mL平均回收率为100.45± 2.21%(RSD 2.20%);人参皂苷 Re 的线性方程为 Y=2.67X-6.82(r=0.9999),线性范围为 11.44~91.53μg/mL,平均回收率为 100.13±2.91%(RSD2.91%);人参皂苷 Rbi 的线性方程为Y=1.81X-9.40(r=0.9999),线性范围为89.42~715.37μg/mmL,平均回收率为99.84 ± 2.05%(RSD 2.05%);人参皂苷 Rd 的线性方程为 Y=2.20X-1.22(r=0.9999),线性范围为21.98~175.83 μg/mL,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31 ±2.04%(RSD 2.03%)。所建立的三种方法专属性、线性、精密度、重复性和回收率均满足含量测定要求,可作为解毒通络方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4滴丸和片剂的溶出度研究采用如下溶出方法:小杯法,转速为50r· min-1,以蒸馏水为溶出介质,溶出介质体积为250ml、温度37℃。片剂取样时间设定时间为12、15、30、60、120和180min,滴丸组取样时间为3、6、9、12、15、30和60min。采用Weibull分布对两种制剂中7种成分的溶出曲线进行拟合,结果两种剂型的Weibull溶出曲线有差异。滴丸中7种成分的Td分别为3.87±5.25min、4.32±1.07min、4.20±0.47min、4.80±1.00min、4.45±1.24min、4.35±0.73min 和 5.13±0.97min。片剂对应的 Td分别为 47.97±19.03 min、23.18±4.40 min、26.30±3.18 min、21.05±3.35min、21.58±4.86 min、26.91±6.81 min和23.01±3.59min。滴丸中有效成分的释放速率高于片剂,具有速释的效果。采用SPSS 17.0软件对两种剂型中7种成分的累计释放率进行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片剂中野黄芩苷在1 h和2h时的累计释放率低于滴丸,但在3h时两者的累计释放率没有差异。片剂中三七皂苷R1和人参皂苷Rd在1 h时的累计释放率低于滴丸,但在2h~3h时的累计释放率和滴丸相比较无明显差异。片剂中栀子苷、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和人参皂苷Rb1在1 h~3h时的累计释放率和滴丸无明显差异。片剂相比滴丸具有产量高、成本低、剂量准确、性质稳定的优点;综合考虑确定片剂适宜作为解毒通络方的剂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