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性人物,其作品一直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受到学界关注。与市场上流行的商业电影不同,他的电影在具有很强的纪实性的同时又能引起人们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他将镜头聚焦在历史变迁中的边缘人群,其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极高。导演追求批判与纪实的艺术理想,电影呈现碎片化生活化叙事重视外部的描述,多用间离手法,少戏剧化,呈现一种客观冷静的视角。贾樟柯一共有九部剧情片和四部纪录片,本论文主要以他的剧情片研究为主,本论文以贾樟柯电影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刻理解间离美学的内涵,分析贾樟柯电影中的间离效果及其手法,探讨其电影中的间离手法对其纪实风格形成所产生的作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章主要从故事构成(建置-对抗-结局)的角度分析贾樟柯电影的反戏剧化,贾樟柯的电影淡因果关系且没有集中的冲突和高潮,结尾多用开放式结局,达到了间离效果。第二章主要分析贾樟柯电影的时空构建。空间上呈现历史化和奇观化的特点。时间上多用长镜头等手段塑造凝滞感。在贾樟柯的电影中历史化的时空构建是常用的手段,贾樟柯通过把一个时间的一个空间作为特定的空间去短暂的呈现,现实时空与影像时空的差异能有效地打破幻觉。贾樟柯电影中对时间的间离最突出的手法就是长镜头的运用,其强迫性的取景方式凸显了摄像机与导演的存在,也使观众意识到自己在看电影,除此之外长镜头塑造的奇特的时间感已经对叙事节奏的间断也能带来间离的作用。第三章列举贾樟柯电影中运用多样元素制造间离效果,“陌生”的人群——边缘人为主要表现对象,展现社会另一面。不同于一般电影的普通话对白,影片充斥的方言造成观众理解上的困难,使观众与剧情产生距离。纪实风格影片中飞碟、坠机、走钢索等超现实元素的应用及Flash、画幅等形式的改变造成观众惊奇感。相比完全非专业演员演出,明星演员的应用也带来独特感觉。结语部分总结探讨间离手法对贾樟柯电影风格形成的作用。间离理论要求的减少共情以及批判疏远的视角与贾樟柯的艺术追求相符,影片中间离手段的运用使贾樟柯电影有种浓浓的纪实特征。